清末贡生何修书法?
清同治十二年(1873),时年三十有四的何修在福建参加乡试中第,成为举人;光绪二年(1876)又赴京师会试中式,殿试中二甲第七十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因学识、文章俱佳而受当时朝野瞩目,与同乡王懿荣并称“二何”。三年后散馆留任编修至今记忆犹新的是《钦定词林辑略》中的何修传曰: 何修字子脩,山东冠县人。父兆熊为邑诸生。修少负异材,日以古文经学为业,其父教之谓曰:“汝能读古人书,而不得古人之心,于书无益也。吾老矣,且死不能得见尔之成就,故以是戒尔。”
未几丧父,事母以孝闻。同里李秉钧为侍御者,荐修入都,应顺天乡试,未中而秉钧卒。修遂归复读书,不数岁,成进士,选庶常,以散馆考列优等,授编修。后历国子监祭酒。所著诗古文辞集古人为法,不为生吞活剥之行。尝言:"为文之道,要须自出机杼。如作文之法论、说、奏疏不同,惟当就实发明,不必牵强附会。"其论文之旨如此。著有《双白楼诗文集》八卷行世。
按史载何修一生为官清廉,曾三度出任国子监祭酒长达十六年之久,并先后主讲过莲池书院和正谊书院,桃李满天下。晚年告病回乡寓居聊城城内双白楼著述甚多,可惜均已佚失,今仅存零星片段。他提倡“从实发明”的文学主张,对后来董作宾创立甲骨分期“四堂”之说产生了重要影响,可见一个学者对国家学术发展的巨大贡献所在了…… 顺便说一下我的祖父也是清代的贡生,不过没有考上什么功名而已……唉!我们老家在陕西韩城,那是司马迁的故乡,自古文人辈出而少有武将,据说因为那里地势北高南低便于习武的缘故吧?但即便如此还是出了不少武将,比如韩昭侯时的将军韩错就是俺们的老祖宗啊!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