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青底是什么?
看到有人提问,于是写一个中长的解答。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我们买翡翠的时候经常听到行家说“这块料子虽然种水和颜色都不错,不过底子有点脏”或者“这块料子虽然底色挺干净,不过有些地方有纹裂”。那么这个“底”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玉石都存在着结构,这种结构在翡翠中也称之为底。而底又可以分为结构基底和瑕疵基底两种。其中,结构基底又称为“石底”或“质地基底”。它取决于原料的矿物组成、晶体形态和结晶学特征。
比如我们常听到的“豆种”“糯种”“冰种”等就是描述结构的词语。而“水头”则是形容透明程度的一个词汇。当人们评价一块玉底的优劣时,往往也会把透明度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 除了结构基底外,瑕疵基底主要是指翡翠原料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瑕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底子脏”中的“底”。这些瑕疵包括黑色斑点、白色晶斑(俗称“苍蝇翅”)、黄色调、灰色调等。
如果将带色的翡翠底色统称为 “色底”的话,那么上述各种瑕疵就可以归到“色底”中。也就是说,只要你的翡翠存在上述问题,都可以用“底子脏”来解释。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对“底”这个概念已经有所了解。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影响“底”的因素有哪些。
众所周知,任何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玉也不例外。而这些微粒可以是大颗粒晶体(如柱状、锥状的石英),也可以是排列紊乱的非晶质体(如隐晶质蛋白石)。 单从构造来看,玉可分为岩浆岩(火成岩)和变质岩两大类。而我们平时所接触的翡翠则是岩浆岩中的辉长岩、辉绿岩及其衍生物。
这些岩石在长期地质演化过程中,受高温高压的影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玉。所以,从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来看,只要是SiO2达到一定含量并且具有可塑性的岩浆岩,都有可能成为形成玉的基础。 当然,影响“底”的因素还有很多,这里只是简单的列举了一些。总之,任何影响结构的因素都会对“底”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