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有几个坑种?

于增润于增润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老哥你问的真是时候,昨天才跟一位大哥讨论了这个问题,现在正好拿来分享给大家。 要说这个“坑”啊,可算是有理说不清。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坑”本身是一个比喻义相当丰富的词儿。 比如说咱玩收藏的,经常听别人说这个“坑”那个“坑”的。 这个“坑”啊,就是假的意思,我把你坑了,就是说我把假的骗你了。 但是咱们买翡翠的时候,通常不会有人说,这个翡翠是坑,而是会说这个是B+C货。 因为这句话里面包含了两个意思,一个是这玩意是假的(A货),一个是这是人工处理的(C货)。 所以这里边的“坑”实际上就相当于加工工艺,指这件东西是用注胶、染色等方式处理的。

不过这种解释显然不能完全让人满意,因为像处理完的B+C货,你仔细看一下,通常并不能发现明显的伪造痕迹,只有拿在手上掂量一下,才能感觉到一丝丝的差异。 这时候如果买回一块这样的翡翠,然后跟别人炫耀,我花大价钱买回来了一个真种子,那可真是有点贻笑大方了。 所以我们要找一个更合适的词汇来代替“坑”,而这个词汇就是“种”!

当然这种种啊不是种水种的种,而是在长时间的市场交易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俗称。 我们先来看看市面上常见的三种颜色,绿色有浓淡之分,而红翡黄翡则少有区分。 其中以绿为主的,可以叫做“绿厂”,以黄为主,可以称为“黄厂”。 至于那种橙黄色调的翡,由于产量极小,且普遍品质较差,我们就忽略不计了。

那么什么叫“厂”呢? 这实际上是行业内部的叫法,指的是经过一定时间高温高压浸泡之后的玉石材料。 一般来说,这种“厂”出来的东西,表面会呈现一种油亮之感,用指甲轻轻刮动会有明显的颗粒感,而且颜色往往呈散状分布,明显看到底色与色调的分界。

当然,有些厂家为了提升产品的观赏性,会在加工的过程中添加一些工艺,比如抛光。 经过抛光的绿色或者黄色的成品,看起来更加的明亮鲜艳,而且油脂感也更为明显。 不经意间一瞥,总会给人种“很纯很正”的感觉。 而经过同样流程的“厂”出来的东西,由于表面光滑圆润,且色泽均匀柔和,很容易给人以质量上乘的错觉。 毕竟人的眼睛是容易被表象所欺骗的。 所以在这里给大家一个提醒,千万别被表面的油润和艳丽所迷惑。

宿灵馨宿灵馨优质答主

翡翠的坑口类型大概可以分成A、B、C三种,所谓的A货坑口,即天然形成的坑口,B、C货的坑口多为人工处理之后形成,其目的在于仿冒天然翡翠的形成效果。

A货的坑口类型比较繁杂,各个矿场所产翡翠的特质都存在差异,目前公认的A货翡翠坑口主要分为老坑、玻璃种、黄蜡种、芙蓉种、观音种、冰种、绣花田、水水底、紫水种、丝茅种、麻谷种、柳叶种、蓝水种、芋皮种、黑砂种、白沙种、黑皮种、马牙种、干青种、乌龙种、五花青种、旱谷种、花青种、芋头青、仔料、老街仔、小股仔、山石仔、金丝种、紫罗兰、红皮、紫皮、春带彩、福禄寿、细带青、青绿种、花青种、紫花青、豆种、油青、瓜青、白青、细白种、青白种、云墨种、灰墨种、白底青、蛋青等等。

B货翡翠是经过了酸洗并在真空环境下注胶处理过后的翡翠,B货翡翠容易出现裂纹,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蛛网状、荷叶状分布的胶质,这种胶质的折射率通常要低于翡翠的折射率,因此对这些胶体进行折射率观察,是判断翡翠是否注胶的主要方法。

C货翡翠是经过染色处理过的翡翠,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翡翠表面有明显的染料渗入裂隙和晶界的现象,这是C货翡翠的主要鉴定依据。市场上也有B+C货翡翠出售,即同时经过注胶和染色处理过的翡翠。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