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藓是不是不好?
我们经常在天然翡翠原石或者雕刻好的翡翠成品上看到这样或那样的瑕疵,其中藓就是很常见的。 什么是藓呢?“藓”其实是一种颜色,指翡翠表皮或内部可见的褐色、灰黑色色素沉淀现象,常呈点状、片状分布。这些色素主要是铁氧化物和锰氧化物等矿物颗粒。 在自然条件下,风化作用使矿物颗粒逐渐分离,一部分颗粒被氧化而形成色素沉积,最后形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藓”了。
因为“藓”内含有的色素矿物质会不断地风化、氧化,故其色泽会渐渐变淡,直至消失。如果我们将一枚带有“藓”的翡翠拿在阳光下照射,会发现“藓”的色彩会随着光线的强弱而时有浓淡变化。 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藓”都会扩散,有些“藓”是静态的。由于强光照射会使“藓”内的色素不断分解,因此“藓”内往往含有较多的颗粒,结构较为松散,相反,弱光照射下则很难显现出来。这也是我们在鉴别真假翡翠的时候,经常用强弱灯光照射的方法来鉴别的原因所在。 那么,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这么多关于“藓”的知识呢?这是因为部分人在选购翡翠时,有“避藓”情结,即十分忌讳买到带“藓”的翡翠。虽然这样的心态可以理解,但实则不必如此。因为“藓”的存在与否及其范围大小,与翡翠的价值毫无关系!换句话说,有没有“藓”以及“藓”的大小如何,都不能作为判断一件翡翠成品价值高低的标准。
比如同样是一组完美无瑕的玻璃种手镯,其价格可能相差百十元甚至更多;反之亦然,一组豆种手镯,其价位可能会有天差地别之分,而决定它们价格的真正关键因素,在于材质的优劣、造型的创新及工艺的复杂程度等等。所以啊,大家完全没有必要为了追求完美无瑕而舍弃宝贵的材质,为了追求一点“藓”都没得而多花费金钱。 毕竟,天下没有完美的东西,翡翠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