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怎么才算好看?
“美”是没有统一标准的,就如同“幸福”一样,你无法给一个特定的对象说,你要这样才叫做幸福。同样道理,你想让一个外行判断一块玉好不好看,如题所示,也是很难操作的事情,因为好坏标准本身就很主观,再加上行业内外对于“好”的标准有不同认知(比如业内认为有种有水为好,而外行人更倾向于颜色漂亮),所以如果直接问这个问题,恐怕得到的答案也会五花八门。 所以我们不如把问题换一个角度来说——什么样的玉石不值得好好打磨,让它可以保留原有的样子就很有美感了? 我的答案是:没有经过雕琢的石头本身就很有美感! 这句话看起来像是在开玩笑,但事实是,很多天然的玉石其自身就已经很美了,无需刻意雕琢,只需稍加整理,便可让人称奇。 这里我分享几个天然美石的例子。
上图这个是我在野外采集到的一块玛瑙,当时觉得它的形状像极了大海里的浪花,于是把它加工成现在的模样。虽然表面经过抛光,但是仍然可以看到自然形成的纹路,而这就是它美的所在。 这块墨翠是我收集到的天然墨翠原矿石,之所以保留了原来形状,是因为无论怎样加工,都不会影响它原有的美丽。事实上,我也曾经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雕刻它,比如镂空雕,圆雕等等,但是无论怎么努力,总觉得不得神韵,最终不得不放弃。
这是我们在矿区发现的天然水沫子原石,形状类似块玉,但是透光性很好,犹如冰块,于是我给它设计了现在的造型。虽然说雕刻出了轮廓,但是仍可看到天然形成的纹理,这也是我认为的美。 最后这张图我想说明的是,即使是同样的原料,同样可以做出很多种款式来(当然这是我虚构的,其实只能做一个……呵呵呵),这就如同我们人一样,虽然外表相似,但是却各有特点。我认为玉石之美,应该在于自然,若自然的美得不到体现,那么再精工细作,于我而言,也是毫无意义。
翡翠的美是以综合美为基础的,一个漂亮的翡翠饰品应该是颜色,种份,雕工和底子的完美结合,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品鉴翡翠的美。
颜色
颜色是翡翠价值的决定要素,是翡翠美的灵魂,翡翠的颜色非常复杂多样,最难得的是颜色在石英岩、斑岩、角岩等翡翠伴生岩的长期相互侵蚀下还能保持鲜艳,这与翡翠主要组成矿物硬玉的结构分不开。硬玉呈细粒、中粒的纤维交织状结构,具有丰富的微晶及隐晶质的性质。各种颜色的色素离子就吸附在这种交织的微、隐晶质的网状结构之中,形成各种颜色,而且颜色娇艳,这就形成了翡翠特有的变斑晶纤维交织结构。
在各种翡翠的颜色中,最珍贵的是绿色,绿色在古代“五色”的颜色体系中象征着生命和希望,是大自然中主流的色彩,象征着吉祥、安宁和繁荣。中国人自古就对绿色爱惜有加,我国最早的诗文总集《诗经》中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提到玉,这些玉指的绝大部分是翡翠,几乎篇篇都提到翡翠的绿,例如:《郑风·有女同车》中的“缟衣綦巾,聊可欲也”;《小雅·玉果》中的“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郑风·街兮》中的“有女同行,颜如舜英”、“有女同行,颜如舜英”。这些文章中“綦巾”、“如玉”、“舜英”实际上都是指翡翠的颜色,绿色。
翡翠的绿色变化莫测,可以从祖母绿、孔雀绿到橄榄绿;可以从艳绿到暗绿,从玻璃绿到葱心绿、菠菜绿。一般而言,玻璃绿、翠绿、葱心绿和黄杨绿等均为上品绿。好的翡翠除绿色外,紫罗兰色也很受人们的喜爱。它色浓淡适中,色艳如春花,高贵如牡丹,有着浓郁的东方女性韵味。
雕工
琢玉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它的工艺复杂精细。一块翡翠原料,要想成为精致的玉器,需要经过选料、设计造型、打样、做坯、扎砣、上花、打亮、抛光等多道工序的精雕细琢。其中造型图案的打样和上花是玉器制作的两个重要工艺环节,它决定着一件玉器最终的艺术水平,一件好的翡翠饰品,必定经过玉工的精雕细琢,它的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着玉工劳动的辛酸和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