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藓吃色吗?
所谓“癣吃色”是指翡翠原石表面或内部出现褐色、灰褐色,或者黑色斑块(颜色由淡入浓,有界限分明,也有融染过渡的),这些斑块称为“藓”。“藓”内往往可以产出绿色,甚至鲜艳夺目的祖母绿,因此前人把它列入翡翠的“脏点”中,称之为“吃色”。 在翡翠原料加工成成品的过程中,“吃色”是必须经过的一个环节——把“吃色”部分剔除掉。因为“吃色”部分往往是玉质最松软的部位,也是裂纹最多,结构不完整的区域。
如果一块料子上有很大面积的“吃色”现象,那么制作成的成品就会有很多裂纹或瑕疵,质量会大打折扣;而如果一块料子只有很细小的“吃色”点,那么成品几乎不会有结构和裂纹的问题,质量当然就很好。所以,“霉”和“吃色”对翡翠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不过前面也说了,“晦气”“霉”都是古代对于翡翠毛料的称呼,现代已经很少这样叫了。而“吃色”则是行业内公认的事实。 “吃色”问题确实难以解决,现在市面上也有一些关于“吃色”的处理方法,比如用酸洗法清除“吃色”部位,再用染色剂染黄或染绿,增加卖相。但这种方法处理过的材料不能保证绝对安全。目前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检测鉴定,通过科学仪器分析,确认其化学成分及晶型等指标符合翡翠要求后,再进行设计雕刻,这样的成品才能买到安全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