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水路如何识别?
“水路”,是翡翠行业里的专业术语;它指的是翡翠原石经剥皮去除表面杂质后,内部纹理的形态。 翡翠的“水”,主要是指其通透度和水润度。而“路”就是指原石的天然纹路、裂隙。 一般我们把没有切过的翡翠原石称之为“水头”(比喻形象,并非指真有水),有“眼”的原石,行话叫“开门”。如果这“水头”“门”很好,行话就叫“水头足”“开门见山”或“开门见水”。 反之,若“水头”不足,那就叫“缺水”或者“干”。那自然,被“干”着的东西就肯定不是好翡翠了。
因为“水”和“路”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所以它们在翡翠上所呈现出来的意象也是生动有趣的——
“水”,有的成股流向,象流动的水一样,行话叫做“流水”或是“棉流”;
还有的是团状,象聚拢的水滴,称为“水滴”;也有呈片状的,如同飘落的雨点,这叫“雨丝”;还有的是条带状、线状、颗粒状分布的,分别叫做“带子水”、“丝绺水”和“豆粒水”等等.... 这些形象的称呼,都是形容“水”形态的,而“路”则比较单一了,只表示裂隙的存在——“山水”就是含有裂隙的石头;而没有裂隙的完美纯净的石头,行话就被称为“无水”。
对于玉石工匠来说,“水”是非常珍贵的,因为它能提升玉件的亮度、透明度和光泽。而且,“水”是有生命的,它随着光线的强弱、环境的气候而变化多端! 所以,一件好的玉器往往需要“养”——人养玉,玉养人。用人体的温润去滋养它,让它逐渐恢复原有的光泽、透明度,达到最理想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