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雕工怎么学?
我是学设计出生的,对雕刻没有接触,但因为工作的关系,曾经跟一些师傅有过交流,他们有些人虽然不认可外行的观点,但基本还是会介绍一些基础知识的。 我把一些简单易懂的记忆点汇总一下,给楼主参考(注:因为师傅们说的都是行话,为便于理解,我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 1、“山”是指翡翠原石皮壳上的“褶皱”,也叫“砂”。 原矿由于开采的过程和位置不同,会有不同的外表和纹理,像山脉一样,所以行内把人称为“看山”。比如下面这尊佛,是雕刻师根据原石的山形特点设计的。
2、“水”是指翡翠原石皮壳上露出来的淡绿色部分,由于颜色极淡,像水波一样,故称“水头”或“水头足”。行内有句话叫“看山是看相,看水是观色”。
3、“种”指翡翠的质地,分为“豆种”“糯种”“冰种”“玻璃种”等,对应的颜色有“葱绿”“嫩黄”“雪白”等。 豆种比较粗放,糯种偏细,冰种接近玻璃种,但缺少玻璃种的通透感,各有风味。
4、“色”即颜色,分为“翡”和“翠”。 带红的为翡,带绿的为翠。其中,又分“红翡”“黄翡”“绿翠”等。红如鸡血,黄若橘络,绿似青翠,各有特色。 有些翡翠原料带有颜色很深(相对而言)且分布均匀的条带状绿色,行内称为“绿丝带”,这类宝石一般经过简单的加工就能出彩,很受市场欢迎。
5、“形”即形状,可分为“扁、圆、方”等。 不同的形状,雕刻费是不一样的,因为需要修改的地方不一样多。当然,还有更细致的分类,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除了以上五个方面以外,影响翡翠价值的原因还有很多,如水头、颜色分布形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