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原石如何造假?
先引用一句名言,“最美丽的谎言,是最容易被接受的真相” -马克·吐温 翡翠的真假判别是永恒的主题。今天聊聊假翡翠中的顶级货色——B+C货(这里只讨论纯人工处理的,不讨论注胶或者染色的翡翠) 什么叫B+C货呢? B货指的就是经漂白充水的翡翠。而C货则指的是染色或烤色的翡翠。两者都是经过处理的假货,但它们的处理手法是不一样的。而且两者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提升翡翠的颜值!
上图这是一块天然的翡翠原石。经过切割、打磨、抛光之后就可以得到这样的成品了。您仔细的看,会不会发现什么漏洞或者瑕疵呢? 再来一张特写的,注意看皮和肉的部分是不是自然的过渡?原石的皮一般都比较粗糙,而且有一层风化皮脱落后的粘合痕迹。
再来看看B+C货的处理过程吧!虽然过程不一样,但是最终的目的地是一样的。都是用化学的方法改变翡翠的颜色和结构。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首先把天然翡翠放入强酸溶液中浸泡,这个过程会溶解掉原来翡翠本身的结构和颜色。当然如果原本翡翠的颜色不好,那正好可以趁这个机会重新着色改造。 泡完以后取出自然阴干。接下来就要上蜡了。目的是封住翡翠的缝隙,不让化学物质继续侵蚀内部。同时增加光泽度。 最后一步就是电镀或者烘烤上色了。用电镀的方式在表面镀上一层薄薄的金属膜,或者用加热的方式让染料渗透到玉石的表层中间。完成以后这样一块“完美无瑕”的B+C货就诞生了! 通过以上的流程我们看到,无论是B货还是C货,都是对天然翡翠的大改动,不仅破坏了原有的质感,而且很难做到完全一致。所以只要认真观察,还是很容易识破这些假的翡翠。
在利益驱使下,翡翠造假层出不穷,现藏于云南博物馆的一批翡翠,其种类几乎集现今翡翠造假的种类之大全。这批翡翠在十多年前被诈骗犯梁某从缅甸某地低价买进,带到中国云南后谎称是自己在云南某山中寻得,然后试图向云南省博物馆变相捐,换取巨额文物收购款未果,被云南省博物馆识破,并且报警后移交有关部门处理。其中不乏“翡翠原石”。
这些“翡翠原石”外表呈褐黄色,表面多凹凸不平,局部还有泥土附着,初看上去,如同刚从土里挖出来的一样,的确很像一块石头。但细细观察却有破绽:这些石头在切割面的周围,都有一层过渡色,由内到外从纯绿变成褐黄,这说明原石的表皮和内部绿色的翡翠是浑然一体的。然而当我们拿小刀刻划时,表皮却像蜡一样,极易划出凹槽。用测光度计测度,内部绿色翡翠的折射率为1.66左右,密度3.35左右,而表皮的折射率及密度只有1.5及2.55左右。用10倍显微镜观察,可见内部有“翠性”,而表皮无“翠性”。据此可以判定,“翡翠原石”的内部是翡翠,但表皮绝对不是翡翠,而是一种低折射率及低密度的蜡质状物质。实际上这是缅甸某些矿山的一种翡翠表皮风化后的产物,一般通称为“风化皮翡翠”。有的翡翠风化严重,仅在表皮留有一层薄薄的蜡状皮壳,内部完全为翡翠。在十多年前,这种翡翠非常便宜,某些缅甸商人买进后,将有皮壳的部分切割成型,保留有皮壳的部分当做“种皮”;再将无皮壳的无皮部分粘结到有皮壳部分的后面。因为粘结剂的折射率和翡翠极其接近,一般不易观察到,这就形成了“原石”状翡翠“假B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