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翡翠漂化?
关于“翡翠”,可说是源远流长,在古人所记录的宝石中,“翡翠”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名称,可见其影响之巨。 然而,“翡翠”并非我国原产宝石之一,据古籍记载,“翡”指红玉,“翠”指绿玉(《拾遗记》);或者红玉(赤琼)、黄玉(黄琼)与翠绿之间的玉石(《海物异名》);又或者是红色的玉(《酉阳杂俎》)。这些文字记载中的“翡”“翠”或“琼”,实际上都指的是颜色,而非现在的“翡翠”。至于为什么用“翡”“翠”这两个字来称谓这种绿色鲜艳而稳定的玉石呢?其中“翡”字,古书中还指赤色的鸟,如“锦鸡”,而“翠”则特指青绿色的鸟羽,因此可以推知“翡”“翠”最初用来称呼的这种石头应是红色或绿色,而且颜色鲜艳似羽毛的颜色。
到了明清时期,有些书籍开始把“翡”“翠”用于指称一种来自云南的玉石,并沿用至今。那么这种玉石究竟有什么特征呢?目前较为公认的看法是它是一种以硬玉石质为基础的含铬铁矿矿物组合,而在化学组成上属于铝硅酸盐的变晶结构岩石,在特定的地质条件和区域构造环境中形成。 在地矿部云南地质矿产研究所,我见到了这种传说中的“滇翠”,它的学名为“基性岩浆岩”。这些深绿色的块体,是由玄武岩组成的,其中有细小的长石和石英颗粒。由于这些岩石经高温高压结晶,所以质地坚硬,且抛光后亮泽度高,呈玻璃光泽。用强光照射时,它不会通透如水,也没有荧光反应。 我手上这块重36克的“基性岩浆岩”样品,是在云南省龙陵县出土的,根据当地文献记载,此石出土时表面有一层风化的白色粉末,经清洗即可着色,染成各种颜色。其实,这就是该石头中富含的铬铁矿在风化过程中被氧化形成的。 把石头切成薄片后,可见到薄薄的绿色鳞片状晶体沿晶粒生长方向排列,这些绿色的晶体就是铬铁矿。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类石头含有铬铁矿,但其中的Cr(铬)元素主要以金属状态存在,并没有进入晶格,因此不具备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