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原石如何看水头?
这个“水头”啊,是一个形容玉器品质的概念性用语。它形容的是,一块玉材的颜色与透明程度。而颜色呢,我们看得多了,很容易区分。但“水头”怎么判断才是正确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奇妙的现象——水头! 首先,我们从自然界中的雨水、湖水、江水等等中获取原料,把天然的水作为“容器”来观看其内的物体。 那么,当光进入“水容器”后,自然形成折射、反射现象。于是,物体的形态、色彩也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而当我们拿天然的水去观赏翡翠的原石时,情况也是如此。只是,我们眼中水里的景物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工切出来镶嵌在里面的。于是,我们得先适应这种由于切割造成的视觉误差。(注:下文中所讲“水头”均指天然水中的视觉效果。)
那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不同的“水头”会有怎样的差异吧! 当我们在水中放置一件玉器,如果它是全透明的,那就没有问题的了。无论我们如何转动这件玉器,它的形态都一如既视。 然而,有些半透明或不透明的玉器,在这水中的景象可就有趣了。 当它置于水的正中央时,我们可以通过水底看到下方物体投影在上面的图像;而当它斜置水中的时候,水底的影像则变成了侧方位的,且距离我们越来越远。 这是因为,半透明的玉器让光线能够穿透进玉里,但由于自身透明度的问题,部分光线又不能很好散射出去。所以,这些物体在水中的形象就显得模糊不清而且非常生动有趣。像上面这样,有远有大小的感觉其实是很接近真实的。
当然,还有更夸张的。例如有些玉石原料本身就不透明,我们把它们放在水中时,除了能看到下方物体投影在上面的图像外,在后方还有很多重叠的影子在缓缓移动。这时,如果我们把玉器拿起来,放到眼前观察,这些影子反而消失了。再把它放回水中,它们又出现了。 这正是由于不透明的光线不能很好地照射进玉器内部所导致的。这类的玉器看起来就仿佛有层薄雾笼罩着似的。
看完水中倒影,我们再来看看透镜成像的原理。 把一枚银元放置在玻璃片与镜片之间,我们会发现镜片将银元的影像放大了好多倍,恰好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形。 如果我们把镜片换成一枚翡翠圆珠,结果会是一样的吗? 如果有不一样的地方,那是哪里不同呢?是镜片与被镜片遮盖的部分。 因为镜片是光滑的平面,所以它能够完美地把前方的景物重新现出来。而被镜片遮盖的部分,无论是我们的眼睛还是自然界的山水,都是是不规则的形状。所以我们虽然可以看到水滴的形状,却无法将水滴中的影像还原出来。这就是有如放大镜一般的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