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云南玉是翡翠吗?
是的,清时期的玉器,大部分是用缅甸的翡翠做的,因为当时的技术不行,做不出真正的和田玉的质感,所以用不透明的石头雕刻成型的白玉,都被归为“羊脂白玉”。 当时只有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和田青玉、白玉才称得上是最上乘的软玉,这种软玉质地细腻温润,油脂感很强。但是清政府入关之后,中原地区是不产玉石的,所有原料都要从东北和蒙古采购,而当时品质最佳的玉石产地就是在今天缅甸地区的帕敢玉(也称缅玉或缅甸翡翠)。
随着技术的进步,雍正时期开始,宫廷造办处制作的玉雕开始使用“染翠法”来制作颜色。简单来说就是用颜料染在白玉或者青玉的表面,以达到冒充上等软玉的效果。这种做法现在来看是相当落后的,但是在当时却是前所未有,因此清廷的玉器工匠们确实享有了不少特权——可以浪费材料,可以使用染色剂。毕竟皇帝不差钱嘛! 所以,您要是有了块清玉,千万别怀疑是不是真的,就怪自己没本事有钱买真品。
翡翠一词,在清代以前专指绿松石。云南人称一种玉雕镶嵌的饰品为“云南玉”,清代以前专指翡翠鸟的羽毛色。后来,“云南玉”北传,因为与玉石相似,北京的玉器商便借用于那些由缅甸传来的硬玉。因此,“云南玉”、“翡翠”都成了硬玉——翡翠的俗称。1949年以后,“云南玉”、“水石”逐渐被淘汰,统称为翡翠。
翡翠的主要矿物成分是硬玉,“硬玉”一词有两层意思,一是对以角闪石为主要成分的玉石的总称,二是对特定的翡翠来说,其中呈柱状的、交织镶嵌的矿物就是硬玉,一般在特指时才用。
根据翡翠的颜色、透明度、质地、水头(即行话中所说的“水”)和雕工(仅指工艺品)的好坏,分为A货(天然翡翠)、B货(浸蜡翡翠)、C货(染色翡翠)和处理翡翠四大类。其中只有A货是天然翡翠的本身,未经过处理。
“水”和“底”这两个“行话”,往往被用作综合评定翡翠的质量,例如“水好”,指透明度高;“玻璃底”或“冰种”,指质量好的底。
通常对同一块材料,水好于底(即绿色或紫色),称为“水够”;好的底不如水,称为“底子太脏”;水不够(不透明),底也不好,称为“脏货”、“闷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