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皮翡翠都是白的么?
首先,要解释一下什么是“皮”。从字面上理解,“皮”就是包裹在玉石外表的一层东西,这层东西可以是透明或不透明的。 那么,当外界温度低于结晶水(通常为3点5摄氏度左右)时,玉石中的水分就会结成冰晶,也就是形成我们所说的“冻”;而当外界温度高于结晶水温度时,玉中的水分就会扩散出来,最后只在玉的表面留下微小的水滴,此时玉表面是湿的而非干的。这种在玉石表面形成的“冻”或“水滴”都被形象地称为“皮”。 如果把一块带皮的玉石放进水中,则“皮”会逐步褪去,最后只剩下一个清晰的玉石本体。这个过程被称为“脱皮”(见图1.1-1、1.1-2)。
当然,也有不脱皮的,例如云南的翡翠。但不管怎么说,只要有“皮”,就可以通过“打灯”查看内部的情况了。而有些“皮”很厚的玉石,通过强光手电筒的照射还可以看到里面的图案,有如观赏石中的雨花石一样,十分有趣。 既然有了“皮”,就能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来观察判断其内部的优劣和真假了——这是“观其内”的具体内容。
至于“察其外”,则是仔细观察外部的情况,主要包括外形尺寸、形态、均匀程度以及表面瑕疵等。 对于经过人工处理的B+C货,由于处理过程会在玉石表面留下痕迹,因此可以通过观察来确定是否经人工处理及处理过程。对于天然翡翠A货来说,表面特征可以作为判断依据的是抛光程度,也就是说,如果表面非常明亮、光滑,几乎看不见自然粗糙面的话,就应该警惕是否为人工处理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