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原石什么叫椿?
这个问题有趣,我尽量以通俗的语言来解释。 先抛出我的结论:“椿”是一种带有明显视觉感知的心理感觉,它是由外而内的,而非由内而外的。 所以很多人会有这样的体验——看到一件东西,觉得它很“翠”;但反过来,说它很“翠”,却没有这么强烈的感觉。这就是因为“翠”是一种感知,你感受到它的存在,它是真实的存在于你的眼睛之前,而这种真实存在的感觉就是“视错觉”(其实还有“幻视”,这里不多说了)。反之,如果你已经买了这件东西了,再拿出来看看,也许你觉得它没有刚买来的时候那么“翠”了,但这也是“视错觉”。所以我认为“翠”就是一种主观的、感性的、由外界到内心的感觉。 “椿”则相反,它不是一种“感觉”而是“知觉”,它是基于理性的对事物的描述和认知。因此用专业点的词汇来说明的话,我觉得可以这样下定义: 把上面这段文字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一块天然的岩石,由于光照/角度/雾/气候的变化,在视觉上看起来像一块绿色的玉石,那它就“像玉一样绿”——这块石头有了“象”(类似于“色”);接着人们观察到了这种“似玉的绿”有高有低,有深有浅,于是他们又找到了一种描述的方式去表达这种差异性,那就是“水头”好、“水头足”——这块石头有了“质”。最后人们还发现了一些石头像玉一样绿但不透明,这时候人们又找到了一个词去描述那些不透明的绿色,它就是“翠”。于是“像玉一样的绿”+“绿得鲜艳”+“绿色均匀”=“翡翠”。
当然上述只是我对这个“翠”字的一些浅显的理解,更多的详细解析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翠”是感官上的,而“椿”是认知层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