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杭艺纾杭艺纾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翡翠”这个词在中国的出现,最早的记录是清代朱彝尊的《曝的书庵诗集》,“新购得翠斑玉一块……将作佩身之材”,不过当时人们更习惯把这种美石称为“翠斑玉”或“翠皮玉”。 近代以来,人们才逐步认识到这是一种独立的玉石品种——硬玉(现在称之为翡翠),并赋予它越来越多的美感与意蕴——“东方艺术之星”、“宝石之王”、“玉石之首”——这些都是业界及大众给予翡翠的美称。

时至今日,无论中外,翡翠早已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具魅力的宝石之一。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人们对翡翠的爱戴和认知已深入骨髓,但在具体讨论时却难免语焉不详、各执一词;甚至在对某种翡翠珍品的评价上,也因身份的不同而迥然相异。 比如同样是一款翡翠饰品,行内人会根据材质、工艺等客观因素给出一个合理的价格区间,而外行人花大价钱买来的可能仅仅是因为喜欢——这在任何一件商品身上都可能发生,但发生在翡翠身上的时候似乎更多一些。 为什么同样是购买者,对一件商品的评判标准却可以相差如此之多?

究其原因就在于,除了少数几样天然宝石外,绝大多数的玉石都产自天然矿体,在成因上属于“石头”,而不仅仅是“宝石”。这些玉石除了在视觉上令人赏心悦目以外,难以拥有像钻石那样绝对的标准尺寸、绝对纯净通透、绝对完美无瑕——无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工处理的,它们或多或少都有点瑕疵。

正是这些瑕不掩瑜的特点使得玉石比宝石多了几分灵气、几分韵味,但也正是这些特点造就了行内、行外评价标准的差异性以及不同人群对于翡翠价值的不同解读。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除极少数宝石以外,大多数的玉石都具有宝石与玉石双重属性。而且因为天然的玉石大多有瑕疵,所以无论是作为宝石还是作为玉石,其完美度都不是非常理想,难以同时满足所有消费者对所有物品的要求。

为了便于统一衡量,行业内常采用“分数”来表示宝石级别,而常用“千分制”表示玉石品质,只不过这个千分制的“1000分”不是固定数值,而是指最高质量水平。目前行业公认的顶级颜色、种水、瑕疵的翡翠,质量等级约为600~800分。 无论是作为宝石还是作为玉石,500分以下的材料几乎不存在了,因此500分以上即可视为优质品。而300分以下的材料,一般就不太适合制作首饰了。

当然,价格受多重因素影响,不能一概而论。不过大家了解这些知识后,在选购的时候就可以多几个心眼,知道自己之所以喜欢某件东西的原因何在,而不是单纯被所谓的“颜值”、“气质”或者商家所谓的“独一无二”所迷惑。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