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怎么染色?
中国画的染,和西方油画的染不同——不是加色相调和,而是“着色”与“敷色”——用墨色、色彩在画纸上直接渲染出画面效果。 中国古人所谓“运水墨而透空”即是着色又称为“熏染”(如“烟云缭绕”要用笔墨颜色去“熏”)。
其实,我们如今欣赏古画,看到的已经是很后期的成果了。因为从五代开始,文人画崛起,逐渐代替了“画工”地位之后,作画便不再那么讲究技法,而是更追求自我情绪的表达。在北宋时期出现了一批所谓的“泼墨”“写意”大师——王诜、米芾父子、李成、郭熙等,他们作画不求形象逼真,也不要求细节到位,更是不讲究用色(青绿重彩是他们很反感的一种画法),而是“水墨淋漓”,“墨戏”,甚至“泼墨”,在“放”的同时,追求“逸”,于是,中国的绘画由“技艺”走向了“情趣”。南宋时,赵佶、赵孟、马远、夏圭等的作品,更是将这种风格发挥到极致。
虽然,后来明代董其昌、清代“四王”等又在理论上提倡“笔法”“墨法”(实际上,他们倡导的很多理论,也是后人加上去的),但事实上,到了元代以后,“用笔”已经不再是画家们首要考虑的问题了。因为,“笔”在元明以后的文人画中,已经等同于“工具”,是用来书写毛笔字,而不是用来画画的。所以,我们去看文征明的作品,往往“笔”很细,像是工整小楷书;而去看郑燮的作品,则是“笔”粗且淡,像是用大字体写的草书。
总之,无论是“用笔”还是“用墨”,在中国画里,都是随情随性而发的,是艺术家个人情感表达的载体。因此说,中国画的染色,也是在追求一种“随心而至”的效果,没有什么固定方法或者步骤。 当然,这是对于文人画而言的。而对于“院体”绘画,尤其是五代宋元时期的青绿山水、花鸟,是用“色彩”营造“意境”的高手。他们的用色,不仅讲究而且非常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