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中国如何唱?

洪海超洪海超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观点:音乐与美术是通感的(详细可参见百度百科“通感”词条)。用言语来形容感受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常常是无意义的。比如黄庭坚说“东坡此诗只数语,便把烟雨朦胧之感写出,自是人日不如昨之意。”苏轼那首《减字木兰花·惠崇春江晚景》,初看画面感不强——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三三的竹子,刚刚冒尖的蒌蒿,又短又嫩的芦苇芽,还有那水波粼粼,远处江渚上的几个散点,怎见得这画面有“细雨微风中踏青,柳丝轻扬,桃花流水,好生养得人精神抖擞”的感觉呢?但若知此为作者被贬黄州所作,一切就变得了然了—— 此间有何景物能触动作者的情感?惟春雨绵绵而已。

所以全词最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对春雨的描写——“斜风细雨不须归”“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是诗人眼中的世界,一个由雨幕笼罩的世界。其他景物不过是点缀和引子罢了。 所以,同样,在丹青之间,如果有了情感的表达就需要寻找通感的方式。或者,反过来说,但凡有感人之处,必是通感之力。 那么怎样表达这样的感觉,或者说怎样的笔墨能够体现这种情感呢?我想起李叔同临别赠友的一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话说得很空啊!怎么个“空”法儿呢?我觉得可以用两个成语来解释,就是“不着一字”与“尽得风流”——无须文字传达感情,一切尽在笔墨之中;不追求直接表露情感,而是暗示、引导读者去体会其中味。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