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的中国梦?
“中国梦”不是从中共开始出现的,在清末就有不少人提出过类似梦想,当然那个时候没有“中国”这个词,而用“华”和“神州”等词来指代中国。 比如严复他就写过《救亡决论》,还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宣传“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理念,鼓励中国人奋发图强,赶上世界文明的脚步。
他提出了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三大问题——贫穷、落后、弱,并指出了原因(不是官方解释啊):“贫,其根源在于无富;弱,根源于无强。” 他认为要解决这三个问题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
1,改革体制,释放生产力。
2,培养国民素质与自信心。 前者是硬实力,后者是软实力,两者缺一不可。 当然,那时候的“强国富民”梦还没有和“中华崛起”联系在一块儿。到了五四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提倡的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让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希望,开始追求一种全新的理想社会制度。
这个时候,“国强民富”有了另外一种表达——“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的英勇斗争,让许多人意识到:民主和科学的源头在中国社会最基层的劳动人民身上!从“兴国”到“富民”,人民的力量成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关键因素。于是,“工农联盟”的概念被提了出来。
随着国共合作的破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工农联盟”实现了从概念到现实的历史飞跃。 从那以后,“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基础”就一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基石。 至于“民生”的概念,那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开始提出来并且逐渐落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