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戒指代表什么意思?
我国古代,戒指的称呼有很多,比如:环、玦、佩、缨、冲雀等,但使用最多的还是“戒指”两字。 《水浒传》中就有“戴一顶新卷边西瓜帽,插一把绣春刀;穿一领水田衣,系一条白罗裙……”的描述。而“卷边西瓜帽”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鸭舌帽,“绣春刀”就是腰刀了。虽然时代不同,但男子戴帽子的风俗一直延续至今。不过,现在更多是作为装饰用途了。 女子则喜欢簪、钗、鬟(huán)、步摇等首饰。比如《红楼梦》中就有“鬓边斜簪白玉簪”“鬓发纷披,掩住了紫娟的脸”“鬓旁垂两只珠翠圆鬏(jiū)”等描写。除了头发,衣服襟前也会别上戒指或其他饰物。 至于它的来历,可追溯到很久远的时候。
在古代,人们会把一些具有辟邪或象征幸福平安之意的东西放在衣服里,然后戴着它参加各种仪式或是祭祀等活动。这些物品被称为“压胜礼器”,而戒指就属于其中一种。 从考古发现的资料来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用戒指做装饰品了。当时,贵族男女都将戒指作为首饰佩戴在手指上,以显示自己的高贵与优雅。到了唐代,妇女不但在结婚时佩戴金戒指,而且在日常服饰中也大量使用。
到明代,除了婚嫁时用红纸包着戒指并称为“红笺小印”外,其他场合几乎都使用白银制作成戒指。 到了清代,不仅妇女喜欢戴戒指,而且不少男子也把它当作首饰佩戴。只是所佩戴的戒指有所区别,男子多戴雕镂精致、涂有彩色油漆的“花戒”。在清嘉庆二十五年绘制的《皇太后千叟宴图》中,还有皇帝及大臣佩戴戒指的画面。可见,当时戒指已属于常见首饰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