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腰代表什么?
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的腰是怎样的呢? 先秦时期,社会地位低的人(如奴隶)是没有腰的,当时穿着“裙襟”,类似围兜的样子。
图1-4: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博物馆收藏的唐代女性服饰 到了汉代,在服饰中加入了“衽”,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内衣,但领口和衣摆要比内衣大很多。这个时期的腰,已经可以系带了。
图5:辽宁阜蒙县塞恩利氏墓出土的汉代女式绣鞋 唐代的女子是很爱美的,她们的腰也是历代中最细的。唐制,皇帝后妃的腰细到一尺七寸(合今36厘米),而一般平民妇女的腰只有二尺六寸(合今46.7厘米),但必须强调一点,无论多瘦的唐女子,腰是不可能有孔的(有孔意味着没有腰)。
图6-9:西安兴庆宫公园种植的唐代槐树 唐末五代十国之后,战乱频繁,人们的审美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腰变得厚实起来,而且用带子系紧在腰部打结,形成了一种新的服饰——腰带。但是,这种腰仍然是没有孔的!因为如果有孔的话,衣服就穿不出来了。(注:我特意请教了从事纺织业的亲戚,得到肯定答案)
宋朝建立后,社会风气发生变化,人们开始追求“宽袍大袖”,于是宋代的腰就变得宽松起来。但是,即使如此,宋人还是很讲究腰带的系法,有“搭背系带”、“蝴蝶结系带”等,而且还分男女,各有不同。
图10-11:北京首都博物馆收藏的宋代男士女士服饰 宋代以后,社会风气和审美又发生转变,人们对身材的要求由“瘦”变成了“丰腴”(这是元代的审美,可见元曲《天净沙·冬》“雪里白花,娇羞露出胭脂态”),所以这时候的腰就自然变粗了。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初期,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制定了很多刺激商业发展的政策,其中就有“开中则例”,即允许商人缴纳粮食或其他货物换取盐引,再用盐引兑换食盐赚取差价。因为盐是必需品且利润巨大,这项政策很快让明代的商业飞速发展。随着商业的繁荣,民间也出现了不少高档面料,腰的这种实用性也就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变成了今天的旗袍、婚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