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为什么跑墨?
“跑墨”是中国画里经常出现的情形,尤其是工笔重彩画法中更为常见,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因为中国画的颜料是采自天然矿石和植物,经过研磨、调胶等工艺制成,着色效果和保存方式与西方的颜料有着明显区别(详见我之前的回答: 为什么国画颜色看起来不那么正?);二是绘画时运笔的方式不一样,工笔画的重彩部分讲究“层层上色”,即上一层颜色后,需要等干透后再进行下一层的上色,而西画的颜料干得较快,可以“叠加”着画,因此不会出现“跑墨”的现象;三是一些特定的技法会导致“跑墨”的出现,比如勾线后填充颜色所产生的“水晕”,渲染时色块之间的水分没有完全晾干引起的“渗化”等等。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中国画讲究“以笔墨为主”“笔墨为上”,因此不管是写意或工笔,“笔”都是最为重要的表现工具。而“墨”在中国画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单单是一种着色材料,它更多的时候代表着一种意境、一种气韵(详见我之前关于墨的回答: 为什么中国画中的墨分五色?)。所以,如果画笔下的墨“活”了,出现“跑墨”的情况也不能算太过突兀…… 至少比起“形似”来说,人们更容易接受“神似”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