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币是什么样的?
这个题目很大,我尝试着说说。 中国最早的“币”是夏商周的贝币、玉璧等,这些货币的样式虽然不同,但功能却基本一致。春秋战国时期诸国纷争,各诸侯国的铸币局生产不同形状的“币”,如赵国的铲币、齐国的刀币等等,但这些硬币形状各异,无法在市场上通用。 战国后期,有一种圆形方孔的铜币开始在诸侯国中流通,这种铜钱外形上与后世的钱币近似,但在文字和纹饰方面却有差别,被称为“秦半两”。
秦统一中国以后,推行统一的币制,以“秦半两”作为标准钱文发行,统一了中国的货币制度。汉代的铜币大致沿袭了秦半两的风格,在汉文帝时期,为了节约铸造费用,将“半两”二字合二为一,称“五铢”,从此“五铢”成为东汉、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标准的货币单位(从东汉到唐末的“五铢”都是值五个“铢”的铜币)。 唐宋以来,中国的经济繁荣辉煌,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而银矿产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从唐朝中期开始,政府大量铸造货币,使铜价下跌,民众购买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宋朝时国家财政收入一半以上来自盐铁专卖,为弥补财政不足,宋朝政府也大量铸造货币(北宋靖康年间仅铸币就达14亿枚)。
由于宋代手工业发达,许多商品的价格用黄金或白银定价,因此宋金元时期,人们已经习惯用银锭或元宝称量交易,铜钱除少量与银锭互兑外,大多作为小面额货币使用。元朝建立后实行钞币并行制度,以中统钞为主,民间仍可用银锭交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鉴于元朝末年滥发纸币导致的通货膨胀,实行“宝钞法”,严禁民间以银交易,由此开启了“银本位”的货币体系。 但明代中后期社会动荡,军费开支巨大,崇祯皇帝即位后加派“辽饷”,再加上明末战乱,导致大明宝钞大幅度贬值,最终崩溃。
清代初年,因为“白银不足”,曾一度实行“银禁”,禁止白银对外贸易,此后又因“银荒”严重,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始,允许民间使用银元(西班牙银元)。随着清廷鸦片战争的惨败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清廷允许外国银元在内地流通并兑换银两。至此,人民币之前的中国最后一个“银本位”的货币体系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