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丝绸制品叫什么?

卫芷歆卫芷歆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古代没有“丝绸”一词,出现的是“丝”和“帛”两个字。 《礼记·昏义》载:“五礼者,谓冠、婚、丧、祭、乡饮酒之礼也。具三酒五笾之实,而粢食、嘉馐具备。”郑玄注:“缯谓之帛。”唐孔颖达疏:“旧说曰:‘缯,素也;帛,锦也。’”可见,先秦两汉时期,“缯”就是指朴素无文的丝织物,而“帛”则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汉代许慎所著《说文解字》称:“缯,缣缯也。从纟曾声。”并引东汉段玉裁注曰:“凡绫罗之物,本皆从缯。”可见直到东汉,人们仍以为绫罗之类精美华丽的丝织品是由“缯”这种朴素的丝织物发展而来的。 那么什么是“缯”呢?《说文•糸部》:“缯,缯器也。从糸曾声。”可见“缯”原指纺线、织布用的器具。那它是什么样子的呢?清·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再现了“缯”的形象: 这就是“缯”!用今天的眼光看过去,它不过是一件很普通的纺织工具而已。然而在古代,它就是用来织造丝绸的。

为了便于操作,把“缯”做成这样的长方形是很必要的。这样,人在里面上下穿梭地操作时,双手方便抬放绸缎,头颈也能自由转动。 由于“缯”的主要用途是纺线和编织,所以它的材质要求不高也不低,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弹性较好,强度较大,柔韧而耐磨”的棉麻等天然纤维就行啦。如此制作出的“缯”结实耐用、价格便宜,自然就成了古代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用品。

除了作为纺织工具以外,古老的“缯”还经常被用来制衣。《战国策•齐策四》就有“敝袍短褐”的记载;而西汉时期文学家晁错所作的《论贵粟疏》中也提到“今赋敛早急,民财匮,力劳而不宜,故轻诈伪巧之人转而重诈伪巧之心矣…布帛之料贱,故务蚕农,精织组紃为利甚微,犹不能免冻饿之患,是农工商贾皆困,而欲黎元之富,何可哉?”说的都是用“缯”来制作衣裳的事。 至于那些质地优良、色彩亮丽的丝帛,虽然价值昂贵,但也并非王室贵族们独有的奢侈品。许多平民百姓也有机会享受它们。正如明代文人宋应星在自己的著作《天工开物》中所说:“至中乘以上,给赐王嫔,下焉乃士庶之家充饰衣服。”(注:中乘即中等质量的丝绸)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