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矛有多重?
首先,我们得知道“矛”和“矢”的区别。 《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两个字有这样的解释: “矛”(máo)的基本含义是“古代兵器,尖头棍棒,无刃,用于戳刺”。特指“枪头上装有矛头的长棍子”:“把刀扎在我心上有什么意思呢?我要用我的枪捅穿你的心脏!”——这个“枪”就是带有矛头的长棍子。
“羿射九日”中的大羿所持的武器就是这种有矛头的枪——《山海经·大荒东经》记大羿射日所用的“弓”长五寻(一寻大约相当于8米),而《淮南子·本经训》记载的大羿射日所使用的“大弋”(一种长矛)长度竟然达到“三仞(八尺为一仞)”,按《汉书·律历志》说一丈八尺为一寻,那么这种大弋将近5.40米。如此长的武器,普通人很难掌握,所以这种武器一般由武士、勇士使用,而在现代战场上已经不复出现。不过,在宋代,出现了用竹木制作的大型枪杆,以便于骑兵使用;明代军队使用的火器普及率虽然很高,但同时也配备了一些冷兵器,其中就有这种“竹木矛”,只是杀伤力有限(《明史·兵志四·武备》:“凡阵中矛杆长二丈五,短者二丈”)。
“矢”(shǐ)的基本含义是“射箭”,引申指“子弹”。这里是指无矛头的射击武器。《水浒传》第二十四回:“那汉子挺着朴刀,径奔林冲。林冲见了,大喝一声,飞起右脚,早把那汉子跌翻在地……提起枪来,搠死。”——这个“枪”是没有矛头的射击武器。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题主提到的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所采用的“长矛”。 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说:“冒顿之祖坚虞,被发右衽,人面豺声……好箭术……国民多擅射。”又注解说“匈奴谓箭为’乌朱‘”。可见匈奴人中有很多善于射箭的人,他们用的箭叫“乌朱”。
汉朝时,匈奴人仍然使用“乌朱”。东汉班超攻杀北匈奴伊勒玻恩单于后,得到许多“乌朱”。南匈奴归顺汉朝后,也向汉朝进献了大批“乌朱”。这种箭在唐代仍然见于记载。五代时期契丹国主耶律德光入侵中原时,带了很多“乌朱”和弓,后来这些弓箭到了宋朝手里。
宋仁宗时,辽国使者向宋朝贡马,同时贡的还有“乌朱”,这种“乌朱”长约三尺(合我们现在81厘米),尖锋利如锥。可见这种箭头是很长的。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除了这种“长矛”之外,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短矛”,也叫“刺矛”或“尖盾”,主要用以近战。
这种短矛的长度大约一臂。使用时,将手伸进“矛套”里,然后握住矛柄,用力刺出。因为长度限制,这种短矛不能远距离直射,但是它的刺击能力很强,可以破甲,甚至能刺穿铁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