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枚邮票是于哪年发行的?
1878年,清政府委派英国传教士艾约瑟修订《大清新式字典》,收集了大批汉字字模,委托英国人印造了汉语拼音信纸和明信片。这是中国近代邮政史上第一项自制邮品。 1879年(光绪五年)底,清廷开始正式派遣人员到英国学习邮政。1882年,清王朝成立“督办南洋(南洋各省的合称)铁路大臣”,由恭亲王奕訢兼任,专办南洋各条铁路的修筑和经营事宜。随后,又成立了“督办电政大臣”,也由恭亲王兼领,统一负责全国电信与邮电事业。
1883年(光绪九年)初,两宫太后和光绪皇帝为了庆祝慈禧60寿辰,下令印刷一种绘有“万寿无疆”字样的大型贴花,分发给全国百姓,并要求每人必须购买10张以上,以表示对“皇恩浩荡”的感激之情。这些贴花的图案和颜色虽然非常鲜艳,但除了作为贺礼之外,还附带了一个特殊用途——作为邮寄信件的邮资凭证。 这种将邮件资费和贴花一并印制在一张纸上(即今日之“邮票”)的做法,是中国乃至世界邮政史的一大创举,极大地便利了通信。
自此之后,中国近代邮政逐渐建立并发展起来。而那幅60寿辰的“万寿无疆”大型贴花,也被后人称作“大龙邮票”。 “大龙邮票”分2角、5角和1元三种面值,共24种,发行数量约5亿张。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时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极为窘迫,无力承担印制“大龙邮票”的费用,便通过外交手段,向英、法两国借款30万英镑。不过,这笔贷款的利息高达5%,而且要在20年后一次性还清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