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的五体是什么意思?
五体,是汉字的五种书体——真书(楷书)、草书、行书、隶书、篆书。 这些字体的形成和发展各有源流。
一、真书(楷书) 真书又称楷书或隶书。汉代以隶书书写诏书,故也称汉隶。其特点是笔势圆润,结构疏朗。
二、草书 东汉章帝时,草书的兴盛时期。章帝爱好隶书,但手不甚工;汉和帝亦好草书,所以当时翰林院中的书法家都是以草书中堂上朝。皇族的喜好使草书日臻完善并盛行起来。草书的特点是笔画连绵,笔势奔放。
三、行书 行书是在草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的特点是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写得快,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识。东晋王羲之在创作《兰亭序》时就运用了行书笔法。唐代颜真卿的《祭侄稿》,苏轼的《寒食帖》都是著名的行书作品。
四、隶书 隶书始于秦代,至东汉达到鼎盛。它是由小篆演化而来,把字形加以简化并向左右扩张,字中留白处增多,线条变短而粗细稳均。
五、篆书 篆书分大篆和小篆。大篆即金文、籀文,因周宣王时太史司籀掌此工作而得名。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命李斯等编撰的通用文字,称“小篆”。其特点是字形修长,笔画圆转。 另外再说说行楷书。这种字体在唐代兴起,它是楷书的快写形式,即有楷书的笔意而又带行书的笔态。代表人物是唐代褚遂良。其代表作《大字阴符经》,结体疏朗,用笔精妙,是行楷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