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赵什么飞?

霍孟安霍孟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认识一个书法家叫赵振,字飞卿,擅长草书和行书,是当代书坛有名的青年书法家。他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是一位当地小有名气的书法家,他的名字“振”,就是因为爷爷当年看到《庄子·天下》中“其静若沉,其动若水;其应若响,其逝若风;其心忽忽若失,其行侃侃若足。”所以给自己起这个名字的。而“飞卿”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他在练习草书时,最喜欢唐代书法家张旭的作品,尤其是张旭的那幅《古诗四帖》,每天都会临摹几遍。而张旭有一个外号就叫“张颠”,因为酷爱饮酒,常常喝醉之后在街头挥洒笔墨,因此被称为“张颠”。而赵振最喜欢的一首古诗就是王维的《相思》,这首诗歌的全文是这样的: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为了书写自己的情怀,他不仅将王维的诗用草书写下来,还在后边附上了自己的一首诗:

「红拂雪而立」,「绿柳新芽抽」。「相思无别语」,「君驻马停舟」!

而李商隐的一首《无题》,也被他用草书写了下来,并题款落墨。这首诗是这样的: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计遣愁思」。「春蚕到死丝方尽」,「烛泪成灰泪已干」! 可能由于年代久远,加之纸色已经泛黄,很多人应该无法看清这几首诗的内容了。不过,能够找到这些诗篇的原始出处,也算难能可贵了。 当然,赵振写的最好的还是草书。因为他的书法启蒙老师就是他那位大名鼎鼎的爷爷。据说,他的爷爷虽然喜欢草书,但一直都不肯教他写,因为他认为孙儿还没有到达领悟草书的程度。然而,孙儿的执着与热情却让爷爷很感动,于是爷爷决定破例教一教孙儿写草书。

有一天,爷爷拿着一根藤条,让孙儿站在桌子前面,然后自己则端坐在椅子上,一边喝酒一边看孙儿写字。每当孙儿写得不好或者走神的时候,爷爷就会拿起手中的藤条轻轻打在孙儿的手上。结果,孙子不但没有哭,反而越写越投入、越写越兴奋。最后,竟忘了疼痛,也忘记了时间,直到筋疲力尽,才罢手。

后来,随着孙儿年龄的增长,爷爷逐渐放手,由开始的一页白纸限制字数,发展到随便孙儿发挥,甚至允许孙儿利用假期每天写一张大字。而在孙儿临帖的时候,爷爷也会偶尔给出意见。 据说,孙儿每次写完字帖,都要拿给自己的同学和老师看,以获得他们的点评和建议。有一次,孙儿把自己写的作品交给一位老师的夫人欣赏,不料她却说:「字倒是写得很好,只是不工整呀,这个‘木’字,左边的‘未’头为什么不写得矮一点呢?」

这话让孙儿顿时满脸通红,羞愧极了。因为这位老师夫人的话的确说中了他的弱点——字体过于求工,经常疏忽了结字的章法。 为了攻克这个难关,孙儿专门找了一位老师,系统学习笔画和结构,终于把字写得既工整又漂亮。而这个人,就是后来成为著名文学家的莫言。 据莫言回忆,当他还在乡小学教书的时候,有一个特别爱写字的学生,每天都缠着他问这个问那个,有时甚至不惜使用一些“卑躬屈膝”的手段。起初,莫言觉得这个学生非常烦人,总想摆脱他。可是,这个学生的执着终究让他改变了对汉字的态度,从而爱上了中国文字。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