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当代著名书法家有哪些?
其实,“现代”一词不太妥当。因为,无论北方南方,近代当代,书法真正兴盛的时代在清代中后期。清人王澍说:“本朝书法盛于康熙、雍正间……盖二帝皆善书,士大夫好古成风;又乾隆年间修《三希堂法帖》,天下书家尽有入石之券矣!”这段话大概也适合别的朝代,但特别适用于嘉庆道光年间的京师。那时,北京确实是全国的文化中心,也是书法的中心。
当时,北京的书法家大致可以分为宫廷书家和民间书家两个群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刘墉和翁同龢了。刘墉是乾隆时的进士,官宦世家,诗书传家。他和他的儿子刘子恭都是当时的名家,刘氏一家与友朋的书法流衍一时,影响很大。
翁同龢则是咸丰时状元,授翰林,曾官至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他是个书痴,尤工楷书,小楷师法唐人写经,大字则学习颜真卿的《勤礼碑》。其楷书结体严谨,笔法细致劲健。
还有邓石如、姜桂题等也都是当时闻名遐迩的大家。而姜桂题的字体最像唐代欧阳询、虞世南等人的楷书,邓石如的字体最接近秦篆汉隶,都很有代表性。还有吴廷康、钱坫等人也都堪称一代宗匠。 以上提到的不少人都是满汉名臣,朝廷大员,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具有导向作用,他们的书风自然会影响着整个晚清的书坛。至于民国时期的书法家,由于和本文无关,就不在这里多说了。 以上说的基本都是北京书界的“上流社会”,那普通老百姓中的书法家又该当如何?
其实,任何时代的书家都分属于不同的阶层,他们有的生于深宫,有的归于民间。他们因时代、家学或个人的机缘而不同,可归结的因素太多,没有统一标准。但我们仍可以找到一些共性。比如,他们大都具有不错的文化素养,对传统有着虔诚之心,并能够延续前人的法度和规矩。当然,也会有人刻意标新立异,但这只是极少数的情况。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优秀的书法家,他们也总能得到后世的尊重。尽管时代变了,风气变了,但传统永远不会消失。只要我们有耐心,它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存在下去——哪怕是在那些我们以为已经失传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