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的北王是谁?
是北魏的拓跋氏,而不是魏武帝曹操! 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386年—534年)共有十帝。《晋书·载记第九》:“时五胡之教,惟鲜卑最盛……有拓跋氏,自号鲜卑侯,建牙马邑川” 这就是说,当时鲜卑族的首领自称“鲜卑侯”,而拓跋氏则是鲜卑中的大姓。 东晋安帝时,拓跋氏的一支莫贺弗部归附中原政权,被皇帝赐姓“侯”,成为后来的弘农郡望之一(注1);西晋时,另一支拓跋氏首领拓跋猗卢被晋武帝司马炎封为代王,建都盛乐,后来改封朔州刺史,都督幽州、平州二州诸军事,加拜假黄钺,成为当时中原地区一个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
公元376年,前秦灭掉代国,把拓跋氏迁到首都长安附近,封其为王。后前秦灭亡,拓跋氏建立了北魏王朝。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东汉末年,汉桓帝刘志在位期间曾封鲜卑首领檀石槐为北夷校尉,而檀石槐所统领的鲜卑部落是以今内蒙古东南部为中心,从事游牧和渔猎的经济生产方式,与汉代以来的匈奴单于不同,他不仅统辖着大部分鲜卑部落,而且还控制着乌桓及契丹等民族。
魏晋之际,鲜卑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大小不等的部落联盟或国家,其中主要有慕容鲜卑建立的燕国、段鲜卑建立的段氏胡国以及拓跋鲜卑建立的代国。这些鲜卑政权由于受到中原汉族政权的封赏而拥有较长的寿命,如燕国的开国皇帝慕容皝更是被东晋朝廷加拜侍中、都督北部诸军事,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注2)。
总之,从拓跋氏的名称演变来看,它显然属于鲜卑族中有势力的一支,而且在与中原汉族政权的交往中,获得了不少的好处。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拓跋氏一直延续下去的话,极有可能取代中原汉族政权而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位置。
可惜的是,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带着一支精锐之师南征萧梁,结果在淮南地区遭遇到严重的挫败,这一仗不仅使孝文帝本人受重伤,而且损兵折将,元气大伤。这次战役的失败,标志着鲜卑拓跋氏雄霸中原的时代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