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元人民币背景是哪里?
1953年,我国印制发行了新的纸币----第二套人民币。这套人民币共有1元、2元、5元、10元等4个面额,其中1元和2元的图案是一样的,都是花纹底版上印着“中国人民银行”和“贰圆”字样。 之所以发行这么小的面额的钞票,是因为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小面额的货币需求比较大(比如说买一根冰棍或者坐车)。而且考虑到当时的通货膨胀水平,发行小面额的钞票可以减轻老百姓兑换银元、铜币的负担。
后来到了64年的时候,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增加我国的外汇储备,所以就发行了硬分币,有1美分的,5美分的,10美分的。但一直都没有发行2美分的硬币。所以2元面值的人民币就一直使用了下来。 直到79年,为了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我们发行了3种新钞,其中的2元券上面描绘的是西藏农奴在领袖的领导下翻身做主人,用原始的工具生产。这可以说是20元人民币的雏形了。 但后来受到物价水平等因素的影响,20元这种面额的钞票发行过多,出现严重超发的情况,那么这些超发的钞票最后都去哪了呢? 首先是被居民和企业用于购买日用品和消费品,这样增加了居民和企业手中现金的数量,提高了流通中货币的供应量;
二是部分资金通过外汇留成和出口退税的形式回流到国家手里,而大部分则是流进了个人和企业的口袋里,形成了对商品的购买力。 所以说,当年超发的这笔钱其实最后还是被居民和企业以消费和投资的方式给花掉了,只不过这些钱并不是白白使用的,多支付的那一部分钱相当于向国家借的钱,要付利息的,而这个利息最终也是由税收来承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