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钱币价值多少人民币?
明朝的货币制度是个奇葩,在明代初年,实行的是以钞为主、金银为辅的流通制度;到中后期,则实行的是银本位制,即以白银为主要货币。虽然明太祖朱元璋建朝之初,就下诏禁用黄金作为货币使用(永乐年间开海禁后,对外贸易繁荣,出现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的现象),但民间一直存在暗市,且数量极大。
明代纸币“大明宝钞”的发行,最初还是受到百姓拥护的,因其印制量大,又是国家信用保证,所以流通领域很广。然而,随着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钱钞贬值,民众对“大明宝钞”的不满与日俱增。于是,从成化末年,民间开始大量囤积白银,到弘治时期,因赋税收入的白银,大部分都交公了,民间缴纳的赋税银两大多通过“大明宝钞”兑现,使官票流通量更趋庞大。
为挽救“大明宝钞”的信誉,朝廷想出了一招:用发行钞引的方法,限制私钞的印制和销售。所谓钞引,就是发给商人销售商品的凭证,只有拿到钞引才能购买商品,而每张钞引的背面都有印有面额,只能用于一次交易,一旦用完就只能回笼,故也称“过付钞”。
这种办法的确有效,至少官方的“大明宝钞”不再贬值,甚至出现了升水(交易时所交付的“大明宝钞”的数额比征税时的数额要高的现象)。但是,这并没有消除民间对白银的狂热追求。
到了嘉靖年间,白银的进口量又呈急剧上升之势,外商纷纷来华,主要目的不是贸易,而是倒卖白银。据记载,当时1磅(约合0.45公斤)以上的洋白银,价白银800一900文,而1磅以下的细银(主要是洋铜冶炼出来的)仅值300一400文。如此畸形的行情,自然刺激了走私的风气。
其实啊,从明英宗朱祁镇北伐时,因军费不足而加征商业税收“商税”始,商人就不怎么待见明廷了,因为此后的商税越来越重。至嘉靖皇帝在位时,南京等地发生民变,起因也是商税过重引起。所以啊,别看明廷有钱钞、银两等多种货币形式,但民间是不认这些钱的,只认银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