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古画价值高?
中国绘画史上,元代是一个重大转折。在元代以前,虽然文人画的观念已经开始提出并逐渐深入人心,但文人画家并没有真正从职业上脱离出来。元代以后,文人画家终于实现了从一个社会群体向一个艺术群体的转化,这个历史转变的完成,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元以前的书画基本上属于“士族艺术”的范畴。“士族艺术”在技法上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是有着比较清晰的技法则度的,它是门“显学”;与之相应的是,观众和文化市场也是比较“高级”的,它主要满足的是文人的审美趣味和精神需求。
元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文人画在创作主体上的确立和其在形式上对笔墨的强调,使得中国画在技法上更多地追求个性而放弃普遍的标准;同时,由于文人画家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一个“有米之炊”的状态,其经济上的不稳定性也导致他们用相对自由的身份去选择和组建自己的观众群,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审美文化和市场取向。
从这个角度上说,元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转折点——因为它不仅实现了文人画在美术史中的飞跃,同时也使中国传统书画从贵族艺术(指需有一定经济基础和人脉关系才能从事的职业)变为文人雅事。
当然,这个“文人雅事”也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它还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支撑才行。我们来看元代著名书法家康里巎巎(não)的一件行书作品《临王羲之兰亭序卷》。
这件作品内容是一篇短小精干的文章,但是写得却是风骨遒劲、飘逸有致。通篇字体结构紧凑,行笔流畅,体势多变,既体现出作者深厚的传统功底,又不失个人风格。
按照一般的评价标准,这样的作品应该是一件上乘之作。然而,就是这样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它的价格却并不贵——原因是它的创作者本身是一名杰出的书法家,但是在其他艺术领域却没有更多的建树,因此其影响主要局限于书法圈。另外,这件作品本身尺寸较小,分量亦轻,加之现在传世的真迹较少,因此价格自然不是很高。 如果我们再往大处看,无论是元代还是任何一个时代,凡是能够流传至今的,大多是那些影响广泛且兼具代表性的作品。这类作品往往有着鲜明的个人特征和高度的专业技巧,它们或是代表着某个时代最高的艺术成就,或是由于作者的特殊身份而被赋予超越艺术的独特意义。 当我们再看那些所谓“小众”的艺术品类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发现它们实际上与“大众”相距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