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铜币哪个最有收藏价值?
铜元,中国近代史上一种面值较小、发行量较多的钱币。由于材质的缘故,铜元的损耗较大,留存至今的珍品较少,因此其市场价格总体较高。在诸多铜元品种中,有面值“文”、“字”“角”“分”等,其中以面值为“文”的最具代表性;发行主体方面,有中央政府发行的(即国币),也有地方政府发行的。
1906年,清政府为了整顿币制,颁布了《币制则例》,规定全国通用铜元,并以一元银元兑换制钱十文、白铅一斤为原料,由湖北、广东制造,统一流通。
因当时全国共有十七省,故此币又称“大清十八子”,后改为“大清铜币”。其直径约2.5厘米,重量约7克,颜色呈紫红色或黑红色,正面图案中央是汉文“大清铜币”,边缘周边有龙纹和珠圈,上缘有满文,下缘铸地号,背面均为英文。 据专家考证,当年各造币厂所产之铜币虽样式大致相同,但每个工厂所产之铜币,其纹饰都有细微差别,宛如人脸上的汗毛,因而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目前,大清铜币的价值正逐渐受到追捧,一些珍稀品拍卖价格屡创新高,如2013年4月,一枚清末民国的“大清铜币”拍出200万元的成交价。 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收藏热的不断升温以及国内艺术品市场的蓬勃兴起。
值得一提的是,与民国时期的纸币相比,清末民国时期的铜币虽然材质不佳,但在版式、币面文字等设计上却独具风情,且存世量较民国纸钞来说更为稀少,因此极具观赏性与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