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碑拓拓本价值多少?
这个问题问得有些模糊,我尝试回答一下。 首先明确一点,“明拓”不是一种特定的装裱形式,而是指明朝时期(公元1368~公元1644年)的拓片,其上多有“大明某某年”或“大明国某某年”的题记。 至于这些拓片的本身价值,就取决于许多因素了。如果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书法作品,那么它的价值由书法本身的艺术水平所决定;如果是碑帖,那么它由刻石(制碑材料、雕刻工艺等)和拓印水平共同决定。明拓本身的存世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虽然明朝距离现在已经有几个世纪了,但这一时期的石刻保存下来的并不多,很多名碑都遭到多次翻刻,因此存世量并不算太稀少,像《郑文公碑》这样重要而又广为人知的碑帖,其翻刻也就相当多,甚至形成不少版本差异很大的拓本。这类拓本的收藏意义大于研究意义。
而有一部分拓本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们不仅反映了历史上的文化现象和艺术风格,还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对于这样的拓本,我们就不能只是观其表面,品其韵味了,还要了解其背后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明末清初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处境艰难,他们一边要面对来自权贵的压力,一边要应对民众的非议,于是他们在诗文书画中往往表现出一种孤傲不羁的情态——这种情态反映在书论画论中,便是对传统书画形式的质疑与否定。
比如王铎曾经这样批评唐伯虎:“唐六如画家,俊快雄健,无复古人步武。”(《秋堂书论》)又比如说傅山:“余尝谓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今人书何必有所宗,惟取心向往之所适而已……”(《霜红龛集·卷十八·题赵冬晴隶书后》)他们这种主张显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创作,反映在他们的作品《草书七律古诗三首》中就有这样一句:“旧笔新墨两悠悠,起落随时不自由。”所以,如果我们对这段历史有更多的了解,再来看这几句诗,也许会有新的体会。
不同的拓本具有不同的价值,我们评价它们的标准也应该有所不同。对于一般的拓本来说,可褒贬之处大约就是字口清晰度、纸张墨色等方面了;而对于那些有着特殊价值的拓本,我们的评判则应该更为细致化,甚至是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