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老石雕有收藏价值吗?
题主的问题其实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关中的老石雕,另一个是关于收藏。 先谈第一个问题,关中地区自古就有雕刻的传统,从出土的周代铜器花纹就可以看出当时工匠的雕刻水平已经相当高(陕西凤翔县出土的西周青铜器)。秦统一天下之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加强了对文化思想的统合与控制,但并未消灭地方的特有文化,所以秦汉时期关中的木雕石刻等艺术仍然有着浓厚的的地方特色。
汉代虽然统治者推崇儒术,但并不禁止其他学术流派的生存空间(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就官方立场而言),因此汉唐之际关中的雕刻在承继夏商周传统的同时也吸收了中原地区的技法,呈现出一种刚劲雄伟的气魄。
如果说西汉昭陵六骏、唐代法门寺地宫真身宝函等文物还显示着汉唐年间高超的工艺水平的话,那么晚唐五代十国时期的石刻造像则展现了一种全新的风格——清新秀丽而又不失大气磅礴。(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有一块五代十国时期刻制的“甘露碑”,其上螭龙刻划生动活泼仿佛活物一般,可见此时雕刻技艺之高明。)
宋元之后关中的雕刻多用于建筑装饰,明嘉靖年间因建宫殿而伐山材于终南山,清乾隆时再次大规模伐木(主要来源是岐山县的法灵寺塔)用于营建圆明园。这一时期虽然也出现了一些精品之作如西安城墙上的“文武官像”,但总体的水平似乎与汉唐相比已有明显退步。
至于题主所说的“文革”期间对文物建筑的破坏,那真是罄竹难书,无论秦砖汉瓦还是唐宋遗迹无一不被砸毁。至于老百姓日常使用的家具如桌椅板凳甚至棺材都采用榫卯结构不用钉子,以体现“破旧立新”。
好在还有兵马俑、大雁塔和碑林这样的古迹留存,否则关中的历史文化遗产可谓一片荒凉…… 以上说的都是有关中老石雕的一般性发展线索,事实上还有很特殊的例子需要另作讨论,那就是“杨氏墓石刻”。
1965年冬杨虎城将军逝世后其家属为这位爱国将军选了坟址修建陵园并于1974年和1986年分别将其次子和长子安葬于此。两座坟墓均用青色大理石砌成圆形,外壁刻满浮雕图案,造型庄严而华丽。更有意思的是1992年为杨虎城的孙子杨瀚修筑了别墅,取名“松海园”,外墙亦饰以青石浮雕,内容全是古典小说中的人物故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手法细腻表情丰富,堪称青石版《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