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黄包车是谁做的?

蓝若晴蓝若晴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22年,上海的英商电车公司为了炫耀英国文明,同时由于当时中国没有对电车的合法地位做出法律界定(因此也无人阻止其运营),便雇用当地流氓混混强行推倒已经存在的民用电车线路,并霸占原线路的租界地,将原线路的民用车全部赶走。这些被赶出线路的民用车无处可去,一部分被没收,另一部分则被“好心”的英国人帮助“自谋出路”——改造成了人力车,即“洋盘(拼音:yáng pán;英文:hansom;音译自“亨塞尔姆”)”。

这种“洋盘”由一个外国司机驾驶,乘客需要时,只需坐在车上喊一声“亨塞尔姆!”,司机就会停车并拉客。当然,作为“高级交通工具”,它的起步价(相当于现在的“打表”)也要贵一些,但毕竟比乘坐西方的出租车要划算得多。

后来,上海的其他出租行业(包括黄包车、滑竿和汽车)认为自己的生意受到了威胁,遂联合起来向英国当局投诉。在政府的介入下,英方做出妥协,允许中国出租业在特定区域和时间内保留一定数量的营业牌照,但是禁止这些车辆进入租界的英法铁路和越界筑路区域以及外滩等地。这样,虽然“洋盘”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它始终未能完全取代中国的出租车行。 [1] “洋盘”这个词是吴语区对hansom的发音,这个单词的读音又引申到了许多与之相关的词汇,如“洋盘货”(指一切外国货)、“洋盘路”(指一切外国人做的事情)等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上海早已看不到“洋盘”的影子了——它所留下的唯一痕迹就是“洋盘路”(今永福路和镇宁路之间路段的石门一路至石门二路)这一地名。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