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年袁大头谁收啊?

岳彦蓓岳彦蓓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袁大头”中的“袁”,指的是袁世凯的“袁”,不是袁绍的“袁”; “袁大头”中的“大”字,不是指面额为“大的意思”,而是指铸币材质为铜、镍等金属的合金,其中铜含量大于百分之五十(含铜量低于这个标准的是废铜)的就是“大钱"(相对于“小钱”),符合这个标准的货币被称为“铜元”或者“镍币”等等,在当时这些被统称为“银元”或者“银圆”。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两广总督张人伟奏请在广东佛山、肇庆等地,仿香港“寿臣山厂”和台湾“新台银号”办法,筹建广东银元局,试铸银元。同年,户部设立宝泉局,负责铸造制钱与银币。至宣统二年(1910年)末,全国共有十九个银锭场或银钱厂。 辛亥革命后,各地军阀纷纷筹设兵工厂铸造银元,以供军需并作为地方财政收入之一,这样不仅加剧了银元的贬值,而且使银元的质量也越来越差。

到民国初年,全国各地盗铸、伪铸银元猖獗,所铸假币质量之好甚至能以假乱真,致使央行换回的假银元多得无法统计。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整顿币制,国民政府于1935年开始实行法币政策,规定凡流通的银元都必须兑换成指定的钞票,停止银元流通。但这一措施并未真正遏制住民间对银元的需求,而仅仅减少了官方的银元收入。1948年,当国民党政府准备迁往台湾时,为了填补金圆券发行后留下的空白,又明令回收所有银元,导致市面上原有的银元迅速减少。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