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印章要压年盖月吗?

裴研裴研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是沿袭古代印章制作规矩,不过当时文人私章并不像后世这样普遍和实用化,制作也远没有后期这么讲究。 古代官印是有严格规定的,秦代官印,铜制,方形的,印面刻篆书,边长1.5—2厘米不等,汉唐以及明代的官印延续前朝规矩。 到了清代,皇帝特许某些文官,在公府邸或者私家园林设立“文房四宝”,供其平日文事之用。清廷还特许翰林、国子监生等文化人士,可以在自己的家乡购买田产,出租给别人收租,以此来补贴日常生活开支。 这些文人的私人生活,从此被官方认可并加以规范。于是乎,文人印章开始普及并且逐渐实用化和审美化。材质方面,除铜印外,玉石、瓷土、木等也入印材之列;形状方面,除了方形,还有圆形、椭圆形,甚至腰圆、扇形等,变化多端,极尽美观;字体方面,除了沿用古文字,还出现了楷、行、隶等各种时体,挥洒飘逸;制作方面,除雕凿印章的匠人手工操刀外,不少工匠尝试其他工艺,如翻砂法、浇铸法、模压法等等,质量上乘。

至晚清民国,文人群体地位进一步上升,文人印章更是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与发展,许多书画家自己就是刻印高手,诸如吴昌硕、齐白石等人,在画坛知名度盛极一时,他们的印章同样流传至今,极具艺术价值。 而那些没能在书画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文人也一样刻得一手好印,由于他们日常使用印章的频率远高于古人,对印材、印工的要求也就没有古人那么苛刻了。毕竟在纸张尚未普遍使用的古时,官印主要用于封泥,即密封信函时用,信送出去,印留下,以作凭证;而文人印章更多是文人在诗书画作品中信手拈来,随手圈出,用墨汁浸染之后,与纸粘合而成。这样的印制过程比之官印的规整无疑要随意得多。后人评价文人印章“浑脱自然”“天真烂漫”也是情理之中。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