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与民国铜胎画珐琅区别?
题主说的是清代的掐丝珐琅与民国时期的画珐琅吧,这是两种不同工艺的制作方式,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因而产生的风格也有所差异。 先说制作方式的差异 做掐丝珐琅,要先用模具做出花纹造型,然后把金属丝按花纹造型围起来,做成“砖瓦”的形状。
找一块板子(一般是黄杨木),按照花纹形状挖出空心,把做好的“砖瓦”放进去,再在外面涂上白浆,干后脱模,形成凸起的花纹样型。然后填色,通常是单色,或三色、四色,但都是一色一层,不能多层套色。最后烫蜡或者上漆,就成了我们看到的成品了。因为要做成凸出的效果,所以底部的胎体是非常厚的,甚至比很多民窑的单色釉瓷器还要高。
而画珐琅则是直接将颜料涂在金属的表面,待颜料干了以后,再做装饰。因为是直接绘画,所以可以表现出丰富的色彩和纹理。
其次,因为制造方式的不同,所形成的风格也是有所差异的。因为在制作过程中需要使用模具,掐丝珐琅就会受到一定限制,所呈现出来的风格不如画珐琅那么自由随性。多规整、对称且具有建筑感的纹饰比较多见于掐丝珐琅器物; 而由于可以直接绘制颜色丰富的图案,画珐琅就可以发挥创作者的想象力,在器面上绘制各种丰富多彩的画面,给人非常生动活泼的感觉。
再者,因为制造方式所致,掐丝珐琅的工艺相对比画珐琅的要复杂一些,所以在清雍正之前,只有皇家园林里会有专门用于生产掐丝珐琅的作坊,其他的皇家用具多以玉、漆器等材质为主。而画珐琅则因为可以绘彩,所以民间也有使用。不过等到乾隆时期,掐丝珐琅在皇家生活中也渐渐少了,大多改为更高级的作料——画珐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