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消防铜水枪收藏价值吗?
1828年,道光皇帝授意将古代水战之法改用于京城消防,命人在城墙上开了多处“火路沟”,设有“火桶”,并雇佣和训练“更夫”,负责巡守和监督。更夫发现火情后,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火情报告给“火桶”的站差,然后打开“火路沟”的泄水道,使沟水急速流通,同时将失火家和相邻的水源告知站差,由站差用水泵进行抢救。这些管理制度和设施,成为近代北京市消防的前身。
1914年,受日本的影响,北洋政府制定了《消防条例》,同时在全国各大城市陆续建设了消防队,购置了一批消防器材。这些器材大多是德、日等国生产的各式水龙带和水枪,少数为仿制产品。
水龙带的优点是将消防栓与水龙头连在一起,当水龙头打开时,因压差作用,水龙带中产生漩涡,使大量水能从水龙头中整齐地不断流出。缺点是应用时比较麻烦,尤其是进行扑救液体火灾时难以有效利用。水枪主要由枪柄、枪杆和枪头三部分组成。
常见的有:(1)普通水枪。主要用于扑救一般火灾。(2)鸭嘴式水枪。其喷口呈鸭嘴状,射流呈扇面形。主要在有风力障碍或喷水工具受阻时使用。(3)卧式水枪。其枪管主要起导向作用,而无实际作用。主要用于地下道、隧道以及其它狭小空间。(4)真空水枪。它利用高真空原理,通过连接在活塞上的小间隙,让被抽吸的水在大气压力下通过小间隙被高压气体冲击、压缩和提高动能而喷射出的一个锥形水柱。其射程远(可达300m)、耗能少、压力损失小,同时又能清洗管道、疏浚管道,是目前国际上最经济实用的冷水枪。
本文中所讲述的清代消防铜水枪,器形规整,大气厚重,纹饰繁琐华丽,富有艺术性。据其纹饰及铭文可知,此枪为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制造,为清宫内府所用。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清圣祖玄烨亲征葛尔泰,此枪可能就是在这次战争中使用过的。水枪为铜质,造型为三股射流的水枪。从铭文得知,此枪是康熙癸卯年(公元1703年)四月内务府造办处铸造的。该铜水枪为清朝皇家用品,历来为民间收藏者们所关注。据考证,此水枪可能是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清圣祖玄烨两次亲征葛尔丹的战争中使用过的。
收藏参考:
据史料记载:1703年为癸卯年,康熙御制《平定噶尔丹宣言》,这就是著名的“癸卯旨”。其旨大意为:“从京师至古北口、喜峰口各处隘口及仓谷、弓矢、炮石、火器精妙,无不保养严密。至水师于运河、河套一带,设厂铸造炮船,往来巡逻,极其精细。特命贝勒尚善、总兵希福塔、敦多布,带领官兵,驻扎沙毕纳喇附近,预备七月征讨,不许少有松懈。”圣祖亲征缘由,在于抵御漠北喀尔喀土谢图汗部策妄阿拉布坦策动噶尔丹复逆。清兵进击,平息噶尔丹叛乱。
根据以上史料可知,癸卯年四月康熙帝亲率御林军和八旗劲旅,由北京沿路征发,浩浩荡荡奔赴古北口。从出兵到凯旋而归,虽经夏秋二季,但实际上只用了一个半月,就将叛乱平定,这是古今中外战争中平定内乱最快的一次。清军在平定葛尔丹斗争中取得胜利,功绩归于康熙帝,为此康熙帝自撰《平定葛尔丹宣言》以纪念这次战役的成功。该宣言全文247个字,书写工整,铸印精美,为罕有的康熙御制章奏手书之宝。
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葛尔丹部进攻土谢图汗部,土谢图汗部向康熙帝求救。康熙帝命车驾亲王察尼领兵援救,察尼怯懦,畏畏缩水,贻误军机,而被康熙帝治罪,上奏折谢罪,并将水师提督希福塔拿下,拘押刑部议处。康熙帝在此年四月还先后两次下诏,严厉指责办事大臣和硕寿“营伍懒惰破绽”。因此在清史稿中没有看见有关希福塔的记载。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水枪是1703年四月,康熙帝在准备第一次亲征噶尔丹时的行军用品。故这件东西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应很好地保存和展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