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年的硬币去哪里兑?
民国三年,即公元1914年。这一年,中华民国建国不久,正处于北洋政府统治之下。在这一年的二月份,袁世凯在天津南郊小站练兵时,以“足疾”为名,向中央当局提出辞职申请。经袁世凯再三请求,获得许可后于同年底离京南下。 至于这枚银元,它属于民国早期铸造的“袁大头”银币,正面图案为袁世凯五分像,背面图案是两株稻谷组成的嘉禾纹。据说当时因为袁世凯想恢复帝制,所以设计这套银币的时候,故意将他的头像刻成五分别样,而且眼睛微微睁着,看上去就像睡醒了刚刚起身的样子;而背面的嘉禾纹则象征“禾苗茁壮、庄稼喜人”,有五谷丰登之意。
这种银元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开始大量铸造,直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停止流通,前后历时十五年。由于当时的印刷技术有限,因此许多民国时期的纸币和硬币都会存在印错的情况,而这枚银元的错误更是明显——“元”字的“贝”字少画了一竖,因此这个“贝”字与上方的“元”字连在一起成了“贝元”。 这种错误的货币在当时按照污损币处理,不予通行。不过到了后来,人们发现这些误铸的“贝元”竟然成为很有收藏价值的品种,一些好的品种甚至能卖到数万乃至数十万元人民币的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