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22年是哪一年?
中华民国22年是公元1933年。中华民国在1912年1月1日正式成立,1916年6月,护国战争结束,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并于6月6日在北京病死。1917年,张勋带着一帮复辟势力,闹了一场闹剧。以后又是二次革命、军阀混战、五原誓师、宁汉分裂、南京政府成立、一次北伐等,一直到1928年,国民政府从东北撤退至关内,定都南京,才算是初步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1933年1月2日,汪精卫在国民政府总政治部召开纪念周上演讲,正式宣告:自本年起,国民政府厉行赤化政策。一时间,“赤化”一词成了反动派的口头禅。1933年6月,蒋介石利用“公民团体”发起一个“清除腐化运动”,其目标十分明白,就是要迫使共产党人和一切进步人士走向反抗。6月18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发出训令,要求各级党部及全体同志,于七月一日(党的诞辰)实行“清党”,以便“促成纯洁党态,巩固党的根基”。“清党”运动开始了。
1933年7月1日,“国民政府”将首都从南昌迁回南京。10月,“中华民国陆军第一军团”在长沙成立,由唐生智出任第一军团总指挥。这公开的军事行动,宣布了三次长沙武装政变开始的标志。
1933年10月22日,日本军部秘密通过上海日野会议决定:用5年时间把中国变成日本的附属国。
1933年12月30日,红一方面军粉碎了国民党第三次“围剿”。
1933年,中国电影事业开始了新的发展。徐枕亚发起组织了大中华电影公司;夏衍、田汉等组织了中国电影制片厂;洪深提出了中国电影的“实用主义”,主张从实际立场出发,选择有意义的现实题材,强调电影的娱乐性。
1933年是文化界创造硕果累累的一年。由鲁迅编选、中华新华书店出版的《中国的乌托邦》,汇集了从先秦至现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具有彻底牺牲精神的天才们提出的各种社会理想。茅盾的《子夜》24月份在《文学月刊》刊登。《子夜》真实地描绘了1930年前后中国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柔石、胡也频、王尧山、丁玲等13人成立了中国自由小说社,发表了12小时的自由小说。李约瑟的《中国之科学精神》在英国出版;冯友兰的《新理学》在天津《益世报》刊出;许地山的《落花生论》在天津《大公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