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如何用印?

洪阅则洪阅则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国绘画,从造型的角度来看,可分为“写意”和“工笔”两类;从使用材料的角度来看,可分为“水墨”和“重彩”两架;从表现角度可以分为“虚实”和“重彩”两大类。这些不同的分类方法,反映出不同的艺术侧重表现方式。

印章本身作为印在书、画、纸、帛等特殊载体上的视觉要素,其本身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就一般意义上来讲,用印的数量越多,显得越不尊重对方,所以不多用;一般用章的位置不在下方而多在左上角或右上角,主要是为了形成自然错落感,形成布局上的美观。用印除了名章之外,还有闲章,内容多为名人名言和祝福语,也有自勉或自嘲的,还有刻人名的,或标记制作年代的。

书画上有以下五处常用印章:

1、名字章(又称主印),用于名字两字后的左右侧,姓名之下,落款之前。若名字二字,只刻一印,一般用于谦称;若两个字都刻,则是常用名。盖于名字印侧,一般一阳一阴,不相重叠。名章要阴文,大小与字的结构相等,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过大显得拘紧,过小则显得局促。

2、号章,置于名字印侧,阳文,比名字章小。名章代表了作者本人,号章代表了作者在某一方面的专门特长。如‘东庄’,代表画山水的好手;‘梦庐’则是画花鸟的擅家。如果是斋堂得名,则表示在这方面的见解。

3、闲章,一般在篇首或篇尾,或书家或诗人自嘲处用之。如不能表达作者的情趣,一般不用。若用应对称。内容多为:书法、篆刻、书画、嗜好、籍贯、斋室等等,也另有表现吉祥喜庆、延年益寿、四季平安等与内容无关的闲章。

4、专用章,专用的印章,如押章、分章等。

5、押角章,置于书画纸角边,用来装饰。其一是为了补白,在四周无物的情况下,用以点缀;其一是由于画面较亮,需用深色压制,章色多居朱红,压住线条,平衡色彩,使画面完整统一。另有些古书古籍善本是用印泥填色,印于书上或纸上,多用于书籍封面。

书画的装潢:

我国最早的书画就是装帧在简牍上的。西汉史游《急就篇》云:“书符著竹帛,便为书简。”据考证,早期的书画是用针在简、牍上刺画的。随后,在简、牍上用刀刻画的称为刻符;用墨或青色书写后在日光照射下显现黑色书画的称为水印;用薄绢附在简、牍上做画件的称悬巾。总之,这些都是早期较粗糙的装帧形式。后来简、牍逐渐被淘汰,缣帛成为书画的主要载体。为了便于存藏,便在帛的另一面刷一层朱浆(俗称糊浆),再以鲜艳色调渲染,使之更加美观。这就是人们最初使用的卷画装帧方法。由于这种装帧手法在画心两面均刷有胶液,日久虽不至于腐烂,但变得十分脆弱,根本不可能做成册页。所以,人们在刷糊浆的同时,还曾在书画背后用白色糯米纸粘牢(用于修补破损书画,如南宋《清閟阁书画谱》),或书家装棚时粘在书画心正反面(用于书画收藏)。从此,书画的防潮、防腐工作得到了加强,但卷子的强度仍不够,容易折断。于是,人们在原纱包袱皮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用质坚色深的布制成盒子。将书画放入盒子,在盒内衬以柔软的棉絮,以便于保存和观察书画,同时又起到保护作用。这样就成为了古代较为理想的存放书画的容器(公元二世纪)。

到了唐代,装裱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经折装”。它的式样是将书画对折装订成册。这种装帧方式流传到现在,但已减少了折页,并且根据需要增加了插页。

宋代的装帧更为精美。例如,著名经学家、书画家苏轼(东坡)在装裱一幅书画时,别出心裁地在书画前后添加了竹帘,使之成为一副不可多得的珍品。还有一种“折扇装”,它是将书画装裱在折扇上。有的在装折扇的同时,还另加卷首,即在书画外面加一幅以山水、花鸟为主的实画。

元代末年,由于社会动乱,文人大多避居山野。那时能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很宝贵,加之人们又喜欢画在绢子上,所以,为了补充纸的不足,将一些书画作品裱成册页,以便于携带。此时产生了册页的装钉方法,并将“旋纹装了”法改进为“直钉”法。明、清时期,更是崇尚书画,装帧艺术达到了顶峰。这时不仅对书画真迹进行了精心装裱,而且把对书、画内容的考证和装裱工艺的提升作为一门重要学问,进行了专门的探讨和研究。例如,著名书画家和美术理论家高士奇《天禄闻琴》一文中,详细论述装裱之道,并给名家妙墨进行了等级归类。清康熙进士、书画家汪肇龙在《书画寿卒录》中,更是把历代著名的书画家与装裱名家详细列记。乾隆年间,著名鉴赏家孙乾祜又以毕生精力,编成《墨林景胜》四十卷,对历代书画家的生平及收藏情况,都作了详细记载,并且对书画的装裱技巧和手法,都作了中肯的评价。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