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发晶吗?
发晶在清代是作为一种玉器饰品出现的,由于历史记载比较零散,至今还很难找到其制作的工艺。虽然如此,发晶这种漂亮的玉石在明清时期受到了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的追捧,这从其诗词书画中可以反映出来。
清代文人墨客对玉的发晶十分热衷,在他们的吟诗作赋、绘画题字中,都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于玉文化发展的向往和感慨,对美好事物的追逐和追求。
有关于清代的发晶,在其正史中有着一些零星的记载。乾隆时期的《钦定西清述略》中有关于玉器的内容,其中提到“至于玉器之属,则大玉、小玉、青玉、碧玉、白玉、珊瑚玉、玛瑙、翡翠、水晶、琉璃、瓷瓦等,无不精工。又有古玉、水玉、火玉、木变玉,则皆古中所无。”
这里提到的水晶,就是包含于发晶这一类。明代以前的玉器材质中并不多见水晶,而清代发晶的出现,表明发晶这类玉器的制作在当时是比较流行的,尤其是贵族社会。
发晶,顾名思义就是有着发丝的晶石,这主要是因为其内部包裹着的发丝而受到人们的喜欢,而清代的发晶则以其丝纹的柔美和温润的质地为特点。在清代发晶的制作中,有雕刻、镶嵌、打磨等方法,不同方法制作的发晶也是有着各种名称,如素发晶,是指没有经过雕刻的发晶,它保持着玉石本来的样子;水晶,是指发晶被嵌入其他材质之中,与雕刻法相比,更为美观,也更受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