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铜气吗?
对于“铜气”这一说,古代医家也有不同的解释。如《杂病源流犀烛》说:“铜色似金,但为有毒,其病在血,故曰铜毒。”《医学入门》认为是“铜”被消化后的“铜毒”,以及“铁质所化”的“铁毒”所致。《医林改错》认为铜气为“肝不藏血、木燥克土”所致。
中医认为,“铜气”病因,是儿童常玩铜器,或经常用铜质剃刀、修面刀、玩具、钱币而铜质不纯,被腐蚀的铜合金渗入皮肤,蓄积于脏腑而中毒,但发病与遗传因素也有很大关系。铜为一种易被肠道吸收的重金属,在体内蓄积过多,会引起中毒,主要损害肾和神经系统。
但“铜气”作为一种中医术语,在历代医籍中,对症状描述并不一致。据医学家分析,一般铜中毒儿童,临床常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乏力及食欲不振,严重者甚至可出现神经意识障碍、心跳过速、呼吸困难、腹泻、皮肤现蓝色、皮肤及眼白发黄,尿液呈绿褐色,乃至出现谵妄、昏迷、休克及肾功能衰竭等症状。
“铜气”的治疗,主要是用硫代硫酸钠注射液,每次静脉注射2—3克,直至症状好转或减轻。同时,可口服硫酸钠,或中药汤剂方,如真武汤、理中汤、四逆汤等。小儿铜中毒,若救治及时,一般都能痊愈,愈后良好,没有后遗症。但对于重症中毒的小儿,一旦延误治疗,就可能因呼吸衰竭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