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为什么铜很少?
这个要从矿产储量上进行分析。
中国是一个多铜的国家,总储量在世界各国有数。然而,据有关铜矿地质研究部门估计,这些蕴藏地下数千万年以至数以亿年计的铜矿,绝大部分是6000万年以后的地质构造层形成的。由此可见,古代中国,尤其是先秦以至唐宋,铜源是十分有限的。
有人对从原始社会至宋朝5000年的出土铜器进行统计,计重量高达90万公斤;有人据史料分析,商朝至宋16代王朝,所耗的铜器达360万公斤。这些铜器的铸造,从史料记载的情况看,汉以前主要靠中原文内产铜,汉以后中原的产铜已近枯竭,而靠矿产丰富的云南补充,这就涉及云南产铜历史和产铜量问题,由于云南交通直到明初仍然十分困难,靠人背马驮的落后运输工具,不可能将如此大量的铜运到中央王朝;再者,自唐代以后,尤其是五代十国,地方势力开始变得强大,唐以后中央王朝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南顾,特别是云南地方割据势力在“天高皇帝远”的云岭大地有恃无恐,不会主动将战略资源支援中央王朝。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这样认为,我们所看到保存下来的,还有埋在地下的汉唐宋铜器,大部分是消耗了原始社会尤其是云南铜矿形成6000万年以前的产铜,5000年来消耗的是古代产铜的“老本”,“老本”耗尽,铜价必然十分昂贵。铜贵于金,从这个角度看来就不难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