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有什么书法作品?
王献之在书法史上被称为“小圣”,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王献之的楷书承习于父而能自出新意,结构端庄圆润,偏旁点画搭配得当,后人推他为“楷法之祖”。其特点是:楷中有行,以行入楷,潇洒自然,独有神采。楷书代表作有《洛神赋十三行》等。
王献之的草书,脱尽先前章草的痕迹,不存波磔,字形秀丽,圆转流畅,笔势相连,气脉通畅,笔道刚健而不乏婉转,为大草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草书代表作有《鸭头丸帖》等。
王献之的行书作品流传甚少,但亦可贵。其特点是:流畅俊美,劲健清秀,笔墨醇雅,神采飘逸。行书代表作有《二十九日帖》、《鸭头丸帖》等。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亦有行书韵味。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对后代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唐、宋、元、明、清书家,尤其在草书与行书中,追摹王献之的韵味者可说比比皆是。像初唐大书家虞世南、褚遂良,中唐大书家颜真卿、李邕,晚唐大书家杜牧、杨凝式,宋代“四大家”之一的米芾,元代大书家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巎巎,皆习王献之。
王献之的行书,是后代行书家重要的取法对象,他的《二十九日帖》与王羲之的《丧乱帖》、王珣的《伯远帖》并称“天下三大行书”流传于世,成为历代行书家的重要法帖。
王献之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行草书。由于他的楷书、隶书等功夫极其深厚,因而在其行草书中时时显露出楷书、隶书笔意,从而形成了中、侧、顺、逆等用笔技巧和谐统一的风格。其代表作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子,少年时即有才气,王羲之曾经想传授书法技艺给他,小献之却说:“等我将来能像哥哥孝伯写出一手好字时,你再教我吧。”王羲之听了后高兴地抚摸着他的后背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超过我啊!”王献之练字十分刻苦,传说他曾在家门前的池塘里洗笔,把一池水都染成了黑色,因而他的书法功夫越来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