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是谁书法作品?
王羲之(303—361年,一作307—365年)字逸少,号澹斋,汉魏时期书法家、中国山水诗派创始人(与谢灵运并列),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草书变化tuple,奔放流畅,结构多变,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被后人誉为“书圣”。王羲之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代表,他从小就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文化教育,并且一生身体力行,将儒家文化中乐观、旷达、真挚的精神融入了书法艺术中,形成了王羲之独特的书法艺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
兰亭赋又名《兰亭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和《禊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期间,众人饮酒赋诗,将诗赋汇编成集,王羲之亲自作序,乘兴书写,完成了《曲水流觞帖》(即《兰亭集序》)。此时王羲之已是51岁高龄,书法艺术炉火纯青。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天地神灵之机变,被历代书坛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王羲之因为此篇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而被人称之为“书圣”。因为帖中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露锋侧锋,藏锋圆筆,线条粗细得中,刚柔相济,浓淡相间,浑然一体;用笔方圆兼备,结态承上生下,意蕴无穷;用笔俯仰起伏,收纵自如,有飞鸿戏海,轻灵剔透之感。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后书帖随真迹殉葬昭陵而去,只从摹本、刻本间接得见“真容”。历代文人多有仿作,但真伪参杂,鱼目混珠,现能确认为唐朝传摹本者有七。一并收藏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博物馆。其临摹、仿作不计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