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和田玉好不好?
清代玉器在用料上,主要是新疆玉,也有少量的本地产玉。新疆玉也分山料、仔料,以仔料最为珍贵。制作玉器的玉材,有受地质运动挤压形成的白玉,也有翠玉、黄玉以及黄带白等。
翡翠在清中期以后大量输入我国,也制成玉器。清代玉料取材较大,大件玉器增多,这与当时交通畅通以后,玉料来源充足有很大关系。
清代玉工的雕刻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就琢磨而言,光素件的制作,圆浑光亮,一改明代光亮中略带僵硬的毛病。由于玉材的选择比明代精细,玉工的技术也精益求精,所以制作的光素器基本上没有“糙丁”现象。
琢以花纹的器皿件讲究琢磨的对称性、均衡性、和谐性、条理性十分普遍。特别是大器做工精细,不惜工本,如清乾隆帝御用的玉器、玉玺都为精工细琢而成。
民间玉器在清初、中期也制作精细,后期则粗制滥造的增多。琢制抛光水平比前期也有较大的提高。“水钢”件光亮、滋润、庄重,清中期以后抛光水平有所下降,不如清初的细腻。
清代玉器的造型主要承袭了明代晚期的风格,但在制作上又比明代晚期讲究,显得更加庄重大方。就器皿件而言,造型上比明代更加丰富,玉炉、瓶、罐、壶、盒等等比比皆是,特别是炉的品种大量出现,这与清代金石学的发达不无关系。“水钢”件也有各种形式,造型古朴,纹饰庄重。
清中期圆雕件增多,有山子、碗、洗、瓶、鼎、薰等,还有炉、象、鹤、鹿、狮子、麒麟等。圆雕件由于琢工精细,栩栩如生,十分逼真,如圆雕象表现得个性突出,或机警,或憨厚,或威武,或顽皮,非常有趣。在玉观音的制作上,清代远不如明代造型生动,清代造形呆板,缺少灵动感。
玉雕手法与雕工在清代得到充分的发展。镂空、浮雕、阳纹减地、阴纹浅刻得到普遍应用。清前期镂空玉器较少,清中期镂空玉器增多,而且制作精致,清晚期镂空玉器又有所减少。
玉工在制作玉器时,十分注意玉材的形状特点与装饰纹样之间的联系,使之达到统一。清前期、中期,玉工在制作山子时,主要是依其形状“随料施琢”或“因材施艺”,后期则有“刻意”之作,有的玉工专门找长条料,再刻以花纹,称为山子,缺乏山子的韵味。清中期以前,阴纹浅刻的玉器较少,清中期以后增多,而且多数模仿汉代玉器,仿工很到。由于薄意雕的发明,使玉雕纹饰的层次更加丰富。玉的俏色在清代应用较多,但多数作品,只利用玉皮色做一个动物的头部,整体不协调,后期则有不少玉料完全是染色的,如染作黄色而冒充鸡油黄。总的而言,清代玉器纹饰刻画精细,“水钢”件纹饰线条深峻、挺拔,细密的点子纹很细,但排列整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