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民窑瓷器值钱吗?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特殊的朝代,民族的分岐带来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经济方面,虽然政府在海外贸易方面受到限制,但是国内手工业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元代的制瓷工艺,沿袭着宋金时期的良好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完成了由宋代的以影青为主到明代以青花为主的瓷器生产上的重要转变。
元代的民窑制品,产量巨大,品种繁多,尤其是青花和釉里红等技法的运用,不但使器皿变得多姿多彩,生动美丽,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瓷器的艺术性与观赏性,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元代民窑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造型厚重粗犷,朴实无华,不重繁琐的装饰。无论琢器还是圆器,都给人一种庄重敦实的感觉。一般器口多外撇,足部多为宽厚的玉璧形大圈足,器物的胎体在各个断面都较厚重。如梅瓶、玉壶春瓶、葫芦瓶等大型琢器,一般不会出现上小下大的头重脚轻现象。
其次,胎质、釉面与官窑瓷器相比,均不够精良。胎体一般较粗松,大件器物的底部或足部可见浅红色的火石红斑点,而且比较密集。瓶类或罐类器皿,为便于装烧,底部常用高岭土垫烧,烧成后底部正中多留有直径约1厘米的釉痕,且器底部不施釉,呈浅红色。釉面以白中微微发灰或发黄者居多,有细碎开片,有的釉面还有小棕眼及缩釉点,釉层较为稀薄,不如官窑器的釉面肥腴。
第三,工艺上,修胎不够流利,多有不规整的现象。
第四,装饰纹样上更贴近生活,写实风格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画面中的动物、人物大都十分传神,表情丰富,有一种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画面章法较为饱满,密而不乱,层次丰富,给人以很强的装饰美。
元代民窑瓷器存世量较多,市场价格一直比较低廉,许多收藏者不太重视,致使一些品种流散境外或者被用于仿造作伪,十分可惜。其实,随着人们对民窑瓷器研究的深入及认识水平的提高,民窑收藏在近几年来升温迅速,价格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拍卖市场中,元代青花云凤纹玉壶春瓶以114,239美元成交,元青花鱼藻纹罐以11,450英镑拍出。
元代民窑瓷器之所以受到收藏家的青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存世量大,新、老货容易混杂,所以许多收藏者对元代民窑瓷器还存有疑虑。其实,只要多看实物,注意积累经验,掌握其基本特征,也并不很难辨识。
第一,从胎质上判断。真品的圈足内胎体粗糙,多沾有砂粒,且不施釉,呈浅红褐色。新仿者一般打磨得十分光滑,而且由于胎土淘洗较细,不会出现砂粒,火石红斑的色调比真品要深,而且不密集。
第二,从釉面特征上判断。真品的玉壶春瓶一般上部施釉较厚,下部施釉较薄,釉面多有细碎开片,瓶口施釉较薄,釉下多有玻璃质感,新仿者釉面往往呈粉白色,肥厚润泽得有些过分,而且多无开片。
第三,从纹饰上判断。真品的云凤纹是在胎骨上用青料描绘,线条流畅自如,青料有的深浅不一,有的深入胎骨,形成十分明显的铁斑,具有浓重下沉的“铁锈斑”特征,并略带结晶点。新仿者是在已烧成瓷瓶上二次描绘“云凤纹”,再加釉后用高温一次性烧成,由于在瓷瓶上绘画极不容易,因而绘画线条显得生硬呆板,同时又不可能用上优质青料,因而无法与真品相比。如果按照真品的技法在未烧成的瓷瓶上描绘,则无法在瓷胎上描绘出纹饰,也烧不出典型的铁锈斑特征。